画家简介

张书生,张大千再传弟子,1959年出生,山东人。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班和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中国国家画院大风堂工作室首届精英,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基金会理事、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能书善画,自幼习字,及长迁居北京,得识北京各大名家,获益非浅。从启功先生习书,精心力研,笔墨更为精进,观其书法风格古雅隽秀、神清骨秀。深厚的书法修养滋养了他的绘画艺术,深受吴冠中、沈丹青老师指点,绘画上造诣颇深。是中国山水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画风开天辟地,独树一帜,古典加现代中合写意,将几千年中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深深有机结合,画面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群山环绕,流水生动,云雾袅袅,有一种世外桃源的美好意境,令人欣然向往。在技法上表现为用笔细致,参杂干笔皴擦、水墨晕染,加上苍润的披麻皴和错落的苔点,使画面清丽婉约,浑然天成。这种古风不绝,新风涌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因其艺术价值不扉,所以其投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收藏挂赏两相宜,成为书法鉴赏和收藏的新风新宠。

其国画作品润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评估为市场价每平尺为80000—100000元人民币。

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术大展中入选并获奖。作品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大会堂、艺术馆、博物馆、等单位陈列收藏,还有不少作品被中外领导人和各界友好人士收藏。

获奖经历

2000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0年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佳作奖“;

2002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

2003年中国美协主办“二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

2005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金奖”;

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

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创办10周年优秀作品邀请展”

2012年中国美协主办“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展”赴法国展”

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澄怀味象“当代中国画名家自选作品展

2015年“水墨心象“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6年全国美协“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8年中国美术创作院“南北山水”当代中国山水画学术交流展

2022年鸿运千秋被王健林收藏并悬挂于会议室

社会活动

新世纪以来,中国画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思潮洗礼之后,开始从激进躁动的思潮云涌中走出来,逐渐向自立、自主求发展的方向回归。因时代性变革而起于中国画阵营的各种观念与手法、语言与精神的求索也从含混不清、错综复杂中走出来,变得明确和明晰起来。虽然中国画在现代性转型中付出了一统天下的单一化价值判断的代价,但是换来了有利于绘画创作的多元并存局面。当代中国画似乎在这“多元并存”的绘画格局中恢复了某种自信和冷静,开始寻找以笔墨为切入点的本体表现手法和文化精神内涵,旨在从中国画内部寻求超越动力,完成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在这种对传统再认识的情形中,许多画家开始着眼从传统中发掘创新资源,努力让自己的表现语言有所根据,并出现了一批有所成就的优秀画家,青年画家张书生就是这些优秀画家当中的一员。

出生于1959年的张书生,有感于中国画在近一个世纪中所遭遇的各种挫折,以及中国画当代发展必将回归笔墨本体的趋势,开始着眼于中国画文化脉络的思考,着手于中国画传统法式的体认,对山水画传统法式进行了重新阐释并赋予新的内涵,以文化情境转换嫁接的方式,使传统山水画法式转化为时代表现。

随着中国画笔墨表现功能在多元探索中显现出的笔墨语言纯化和表现功能简约的倾向,笔墨本体和自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画品评标准开始从社会学向艺术学转换,笔墨自身规律和文化品性开始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量。对此,张书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从中国山水画传统法式入手,对传统笔法、皴法和树法进行了全面地临习和把握,从中梳理山水画法式与图式的一般性规律来,使其成为自己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绘画元素,灵活地运用在整个画面中。张书生的山水画无论在笔法规范方面,还是在结构方式方面都显示出了深厚的传统功力,这也使得他山水画作品充满了古意和文人书卷气。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用西方绘画观念来统摄中国画的造型与创作,对所化物象和形象以及画面营造的气势过于热心,而对中国画笔墨元素和符号部件缺少了应有的关注,对一笔一墨缺少了感觉。当下中国画越来越不耐看,越来越不耐品,是和这种“缺少”大有关系的。张书生能审时度势独具慧眼地从中国山水画最微妙的笔法入手,从中国山水画最小的评议单位出发,将当代画家易于忽视的环节作为自己的探索支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张书生开来,中国画如果缺失了笔墨这一本体根本,那么绘画上的所谓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就无从谈起了,绘画创作也就大打折扣。因为中国画在长期发展中,笔墨从自发到自觉,从自立到自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笔墨不仅是单纯的绘画手段,还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立性和文化内涵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相对于所画物象而言,也可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我们通过一个画家的一笔一墨就可阉断出他的功力和修养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中国画就是由有意味的笔墨构成的,中国画作品就是由有有意味的笔墨语言生成的,缺失了笔墨细胞是构不成作品生命有机体的。张书生的中国山水画探索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笔墨根本,将自己的创作基础夯实在传统法式和传统功夫上,使其成为继承发展、传统出新的阶梯。

努力和其他绘画形态拉开距离,着眼于从传统内部向现代转换已是当今中国画的现实课题,而这一现实课题是中国画在外来绘画形态和国内各种水墨探索多重重压下,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西方现代性代替中国的现代性,从根本上把中国画时代创新和现实转型建立在一厢情愿的片面追求上,没有弄清楚传统的对应物是现代,而本土的对应物才是外来,谬误地把纵向问题当做横向问题来对待。中国画在近现代的改革和改造过程中,就是企图在中国的传统中得出西方的现代,忽视了从中国传统中擢升出自己的现代性转换,盲目地去完成中国画现代性转型和时代发展。基于对中国画现状的深入思索,张书生以“温故知新”的践行,努力利用传统中可再生性资源,激活传统中可为其现代运用的有效成分,让中国画发展回归到按中国画内在法则和内在规律去发展中国画的正确道路上。他没有被时下各种流行的思潮和观点所左右,义无反顾地在传统故纸堆中寻寻觅觅,披沙拣金,把有价值的东西收入囊中,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资本,将传统出新的可能性推衍成现实,建构出迥异于西方绘画的现代性风貌。张书生基于中国画本体论认识,更加注重以传统为基点的手法创新,挖掘民族艺术的人文价值,一直致力于把握中国画的自律性,让笔墨这个中国画赖以存身和命名的资本担当绘画语言和精神载体,不失为当代中国画探索的一个正确路数。

传统中国画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法式和图式。这些法式和图式构成了中国画法度与审美方面的系统框架,也是中国画发展成熟的体化物。从本质上说,法式和图式是在长期的审美陶融中形成的,是为了方便于传承习得而总结的一般定式,它使得我们在学习传统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是,传统法式与图式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有效地掌握传统,认识中国画表现语汇,但另一方面它又阻隔了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成为固体化历史硬壳,令身处其间的画家和身处其外的受众难以自由穿越。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近现代中国画面临现代性转型之际,人们又把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麻烦和困难归罪于中国画传统法式和图式,指责其保守性和缺少应变能力,并对传统法式和图式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对此,张书生从美术史角度对中国画法式等诸环节进行了认真思考,把包裹在传统法式外部的错误认识层层剥离,还原出传统元素的生机与活力。这种逆潮流而动、顺规律而行的探索方式,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是很难做到的。在张书生看来,人们对中国画传统法式和图式的否定和颠覆,并没有“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现代转型。因为完全丢弃了法式与图式的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自己种姓的否定。因此,张书生的山水画更强调传统语汇中最根本的那部分,他的皴发是以中锋用笔的“解索”、“牛毛”为主,他的树法是以点斫、双勾为主,格局又以元人为基调,所用元素基本没出古人法度。但是,张书生在运用传统语汇时,并没有依样画葫芦,而是进行了我行我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把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尽管所用文字并没有变化,却呈现出了现代气息,是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一位现代画家所画的山水画。他的作品有古意但不陈旧,有书卷气但不酸腐,有法度但不死板,充分体现出一位现代画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了画家的自身修养和文化认识。我们通过张书生的山水画探索过程,已隐约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现代画家心灵深处已经扎根发芽,传统法则已在他们的脑海里得到理解,笔墨语汇已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灵活运用,这无疑是给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发出了一个文化信号,也给将来的中国画发展带来了一线希望。

当代中国画已开始反思它的过去,开始摒除用西方艺术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努力梳理和运用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来指导画家的绘画创作,并致力于将中国画创作放置在中国文化语境和时代现实情境中,这对重新寻找中国画笔墨本体价值是相当有利的。同时这也给张书生等新一代青年画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每一位画家必须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笔墨有着较深的体悟才可能有所成就,有所发展。我们期望张书生在将来的学术探索中能取得更多的艺术成果,以优秀的绘画作品献给广大的美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