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才

2010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湖南分社工作,成为一名联系医疗卫生领域的记者。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深知医药供应、医疗体制改革对于患者的重要性,也逐渐懂得健康传播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因此,我总是怀着满腔责任感投入医疗报道,坚守这一方阵地。

2021年,新华社湖南分社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成立健康网红工作室,由深耕医疗领域的记者牵头,依托权威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深度调研、抗疫宣传和健康新媒体报道策划。近年来,围绕新冠疫情、医患纠纷等热点,健康网红工作室及时跟踪关注,主动设置话题,聚焦防控科普宣教及措施,采访权威专家,联合湘雅系等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科普,回应社会关切。

我们以健康网红工作室为抓手,积极联动新华社总社编辑部门,从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痛点切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序、及时进行健康科普融媒体报道,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何打造新华社医疗报道品牌,创新医疗卫生报道手段?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运用网民喜欢的融媒体手段进行健康传播

民众对于常见病防治、育儿保健、药物使用等信息需求程度高。结合国家战略中对疾病预防与慢性病进行科普的要求和大众喜好,健康网红工作室利用科普日、世界健康日、重大热点事件等重要节点制作相关内容并推广。如在冬春季发布流感预防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在抗击疫情期推出各类科普小视频等,主要由分社记者和医院专业团队联合拍摄制作。

2018年开始,新华社音视频部与湖南分社联合打造了健康传播短视频栏目“这样才健康”。“这样才健康”科普视频每周推出一期,每期由一位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播出平台为新华社客户端、今日头条、腾讯、优酷、搜狐等。通过微端和网端共同传播,覆盖不同的人群。2022年12月以来,我们采访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面临的新问题连续刊发《新华全媒+|中风患者防疫需要注意什么?》《新华全媒+|心血管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如何科学应对?》《新华全媒+|哪些人容易发生“沉默性缺氧”?听听医生怎么说》《医生支招“阳康”人群科学运动》等融媒体科普系列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当时最关注问题的解答,有效地回应受众关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网上网下错综复杂的舆情,我们及时跟踪关注,针对网络质疑,主动设置话题。2016年,我和同事一起做“超级医院”的调研,采访了“超级医院”的管理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者和多名医生、患者,了解到目前“超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病人的虹吸效应和“超级医院”的超级烦恼。我和同事苏晓洲等写出了《“超级医院”虹吸效应加剧基层医疗冏境》《“超级医院”的“超级烦恼”》等稿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国家卫生部门召集多家“超级医院”管理者学习新华社稿件,探寻改革方向。

健康网红工作室联合权威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科普、疫情形势及防控措施的解读,回应社会关切,为不断缩小医患之间的信息差而努力。2022年以来,工作室策划了多条融媒体稿件,其中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牵头、湖南分社与上海分社合作的《转战无问西东 救治不分昼夜——上海ICU病房里的抗疫战士》融媒体报道,围绕援助上海ICU病房的医生救治重症患者的事迹展开,透过具体人物故事展现工作在重症救治一线的医护群体,用白描手法真实、细腻讲述一线医护人员的无畏与奉献。很多医务人员称赞新华社的报道有温度。

随着交互式报道形态增加,科普短视频、漫画、长图等已成为健康传播领域中的新传播形式,其中短视频的作用与效果尤其突出。短视频的特质十分符合社交媒体的信息流模式,易操作、点开、分享和点赞,有利于用户的自我呈现和表达。

二、抓住“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分析其健康需求,进行精准传播

在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的社交媒体时代,讲好一个故事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讲述故事的方式是用图片还是视频,已经不再重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生产老百姓喜爱的内容,才是传播之要。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迎来了中国春节,伴随大流量的人群流动,农村老人和小孩都成为疫情防护的“脆弱”地带,网络舆论涌现了大量的信息,无法辨别消息来源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科普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功能、观念、内容、手段、组织和工作方法上都有鲜明的社会性。在疫情期间,为消除社会恐慌情绪,我们联合医疗机构根据不同阶段的舆情特点和公众需求,通过不同话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科普。疫情初期阶段,聚焦防控科普宣教及措施,降低公众的恐惧感,率先推出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的防护科普视频,进行精准健康传播。之后,针对医务人员和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及谣言开展科普,回应社会关切,让公众能理性客观地看待疫情带来的各类风险,并增强防范意识。

工作室联合新华网湖南频道等推出《疫情期间如何呵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听听专家怎么说》《新华全媒+丨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这些问题请了解》《一图读懂丨核酸检测一轮又一轮,为啥?》《花式漫画助力疫情防控》等多篇融媒体报道,聚焦受众关心的民生话题,充分回应受众疑问,系列稿件被上千家媒体采用,总点击量1000多万,受到社会好评。

2022年以来,我们积极和编辑部门沟通,及时发布了《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重症救治等情况如何?重点人群健康如何保障?》《孩子患新冠后,家长需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如何有效预防老人在新冠感染后跌倒?》《老年人应对新冠和流感,疫苗接种最经济有效》等稿件,为受众进行了有效的健康科普,积极引导了舆论。

三、打造良好的医媒关系,选择权威专家,推动健康传播

2020年至2021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方式,对公立医院院长、卫生部门管理者、临床医生等进行采访,了解公立医院健康传播的作用与现状,并请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公立医院承担健康传播责任、提升健康传播水平等建议。笔者发放问卷200份,主要受访者为医院协会管理者、卫生部门管理者和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

受访者普遍认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是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这也决定了公立医院应该成为健康传播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主体。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成为健康传播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公立医院的健康传播还不够成熟,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医学科普、导诊等内容。提升公立医院健康传播水平,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医务人员健康传播考核激励机制;医院健康传播应该突出自身核心特色,培养专业的健康传播人才,扩大医院健康传播的影响力;公立医院还应突破科普范畴,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强多方联动,加强与媒体、院校多方合作,提升健康传播水平与影响力,让公立医院的健康传播成为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的“健康疫苗”。

很多公立医院现有的健康传播模式主要有四种:口头传播,如孕妇学校、培训班、面对面或电话咨询;传统的文字传播,如宣传栏、宣传折页;新媒体传播,如公众号、抖音、微博、微信群等;节日、节点健康传播,如无烟日、母乳喂养周、预防出生缺陷日、爱国卫生活动周、预防接种日、世界艾滋病日、早产儿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医患关系还是健康科普,都离不开权威媒体的报道和发声。近年来,健康网红工作室与大型公立医院紧密合作,策划多条爆点、热点稿件,进行了健康传播创新。2019年,新华社湖南分社策划的病历博物馆系列报道,从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的病历更新换代中看新中国医学70年的发展。分社记者进行了现场云直播,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新媒体报道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经济日报客户端等转发,浏览量突破千万次,成为当年的健康传播新媒体刷屏之作。

四、打造健康IP品牌,增加用户黏性

品牌具有鲜明特色和辨识度,好的品牌能提升知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任感,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亲和力在品牌的影响下水到渠成。目前,在健康传播领域,新华社形成了一定的IP品牌,除了《湖南浏阳:湘赣边区域“超级乡镇医院”现象调查》等深度调研稿件出圈以外,新华社健康传播的产品类型丰富、专业性强、内容广博,坚持中西医结合,紧抓二十四节气、各类健康日和传统佳节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文字、漫画、短视频等融媒体方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生产老百姓喜爱的内容,输出了“这样才健康”“医声”“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智慧”“新华健康”等新媒体栏目,打造了一批出新入心的刷屏之作。

近年来,我们专注中医领域传播,为中医的发展和科普树立了标杆。“新华健康”栏目连续播发《新冠康复期莫盲目进补 中西医专家有妙招》《湖南岳阳: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双轮”驱动推进湖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稿件,展现中医特色诊疗在中国各地基层社区的应用,尤其是在抗击疫情中的良好作用,展现中医药成就,鼓舞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居民缺乏关于预防疾病的知识,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健康传播,各地健康科普工作取得了不少创新亮眼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仍有一些伪专家、伪科普给公众健康造成误导。我们应该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抢占健康科普工作中的主阵地,在生产高质量健康科普方面动脑筋、下功夫,生产更多优质的创新型医疗卫生报道产品,让居民触手可及更多好看、好听、好记、好用的健康知识。

业内人士认为,医疗机构一直履行的是治疗的职责,当下向公众提供医学和健康信息服务也成为必要的职能。健康科普主体众多,目标多元,任何单一机构、单一部门的单兵突进都难以适应科普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今,各类健康传播节目应运而生,服务性很强,各大医院、医护人员也尝试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健康传播。健康传播学是一门涉及新闻学、医学、护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目前,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健康传播学课程,还有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健康传播学硕士。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升健康科普知识的质量,丰富健康科普作品的形式,提升健康传播水平。我们要以公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同时,要提升健康信息的质量,发挥健康科普专家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知识,力争打造一批“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刷屏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健康传播节目虽然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健康节目形式单一、内容雷同问题较为突出,给健康科普提高质量带来挑战。我们应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健康传播创新探索,加强受众互动,继续打造知名的健康传播IP,让健康传播产品成为架设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将专业的医学术语和语境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健康故事,增强服务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作为权威媒体,也可以探索与高校建立健康传播研究合作机制,对高校的科研实践加强跟踪,建立健康传播研究品牌。

(作者系新华社湖南分社帅才工作室负责人、主任记者)

原文载于《中国记者》杂志 编辑 梁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