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句话从恐龙还在吸烟的年代,自打有狗那年就被无数人舌头根嚼烂,代表着人类的迷茫和对命运的深思,一直就被奉为人类这种生灵之所以高级的一个标识。
哲学范围内的思辨自有其理论体系,在吾等俗人看来,形而上也好,吃饱了撑的也好,不如淄博烤串、苹果系统又升级,以及ChatGPT和approach to AI safety辩证等日常吃瓜来的贴地气。而且,俗人也会以自己能够容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方式,驴唇不对马嘴地诠释也好,装13也好,来给精深理论在世俗中找到突破口。就像坐在火炉上看美女来理解相对论、用阴阳鱼太极图进行飞碟探索一般。
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老唐身上有太多俗人的标识。读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维从牢笼里放开的时候,充满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创办的《宇宙探索》杂志也曾是业内翘楚,老唐也曾被万千粉丝仰慕、电视台采访过,爱情事业双丰收,称得上是风光一时。
只可惜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老唐终究活成了落魄俗人的模样。曾经的一张13脸终究变成了瘦削的苦瓜脸,生活落魄,编辑部断了水电到了倒闭的边缘。混日子等退休的毛衣大姐、为得一张实习报告纸架秧子的实习生,耍猴似来谈赞助的金主爸爸,这些都让编辑部的日常工作鸡飞狗跳。现实中的蝇营狗苟,让老唐颓废了,而精神世界中的火焰却从未停歇,依然痴迷于飞碟探索这个曾经辉煌的事业上,继续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着。
老唐才是真正为自己活着的。只是支撑他活下去的早已不是不靠谱的“飞碟探索”,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让自己释然的机会,才能让自己最终在女儿墓前放肆地发泄出来。
地火冲天,异象的出现,所有人都认为是又一次的破事。一地鸡毛的出差之旅,新一代小网红的加入,坑蒙拐骗的波折,直到跑进屋的那只破锅的出现,终于让老唐最终完成了自我的解脱,和释然。
心比天高,终抵不过命比纸薄,犹如恒河里的一粒沙的那般渺小,想的和坚持的却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形而上的问题,如同百分百的民科一般。除去土味科幻的外衣,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戏核,讲的还是现实中千千万万老唐这般落魄俗人的故事。
人文主义,是科幻现实主义的基础。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以喜剧的科幻视角,展现出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现实中荒谬的人和事,这种荒谬又在电影本身伪记录拍摄风格中变得更为真实。
说起来,另一部电影《独行月球》也是这样的路子,独孤月的月球鲁滨逊岁月,让我们爆笑之余,依然却是通过个人命运让我们沧然泪下。
然后说说《流浪地球2》。郭帆导演的小破球系列,已然是目前为止大刘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改编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疯狂得更为超前,但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改编之作)。
电影《流浪地球2》三线叙事,分别是个人线的刘培强的崛起;背景线两个故事,一个是国际政治层面,联合政府大使周喆直纵横捭阖;第三条线是图恒宇深陷其中的人机危机。三个故事并线叙事,人物间偶有交集,最终行为的结果合于一处,推动小破球踏上星际流浪之旅。
这样设定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国际政治和科技进程,以及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尽力全景展现出未来太阳危机即将到来的背景下,各个社会节点人物的自我思考和行为,如螺丝钉一般,最终促成地球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大机器的顺利运转。
未来(热别是危机)背景下的人物行为和社会的运转模式,这是科幻未来主义一直所专注的焦点。智能生命移植、星际流浪之旅、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在为人类寻找未来的生存方式。最终人类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延续了地球的生命,才让人类文明充满了希望。
鲁迅在研究同时代的科幻文学时,有过这样的观点:“经以科学,纬以人情。”人情和科学,正是现实和未来相互对立的两个内容。而经纬编织,则指出了面对这两个方向的态度。
《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流浪地球2》两部影片,前者重点是土味科幻外衣下小人物命运的思考,相较于后者小破球2里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的设定,更具有现实意义。
优秀的科幻电影,都在反映现实主义,或是在未来人类文明的运作模式上,进行着极富意义的探索。恰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最终都还是对不同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进行诠释。不管是科幻现实主义对现实进行思考,还是科幻未来主义探索未来世界的运转模式,超越现实的基础上展望新的愿景,最终都要落足在亿万恒河沙中最为个体的人这一单元上来,让我们与不同时代的人共情,认可角色,收获感动。
正如《流浪地球2》里老张的那句台词,“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