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28周年的纪念日。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在山口县的马关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并赔款两亿两白银。《马关条约》标志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使大清进入了通往灭亡的冲刺阶段。天籁之音,赛雷话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百余年前那场影响东亚历史的甲午战争

 128年前,《马关条约》签订背后的破碎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128年前,《马关条约》签订背后的破碎王朝

视频时长11:44

旋转横屏观看效果更佳哦~)

战争的胜败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19世纪末的日本正在高速发展,而大清则日益衰败。一个王朝的衰败,往往是从国库亏空开始的。清朝在1840年之前,财政水平虽说已经不能和乾隆中叶的鼎盛时期相比,但尚且能收支平衡。结果鸦片战争的爆发,让大清陷入了入不敷出的深渊。

从1840年到1843年,由于战争造成的巨大财政损失,以及战后向英国支付的《南京条约》所定赔款,清朝国库在三年内总计亏损1462万两白银,到1843年底,也就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国库存银只剩下993万两,这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来的最低点。在清朝国力强盛的乾隆年间,平均每年的国库存银,在6000万两左右,乾隆四十二年,达到了巅峰数额8182万两。即便是走下坡路的嘉庆年间和道光前期,国库存银也能保持在2000至3000万两。相比之下,1843年的993万两家底,显得太寒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别急,这只是个开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咸丰两朝又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打仗,清政府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财政自主权,各省自行招兵、筹款,这一来,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国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汇集全国的节余财富,因此越来越穷。到了咸丰帝驾崩那年,也就是1861年,国库存实银数仅剩余6.8万两,此时大清国库的现金流,还不如民间一个富商。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个实权君主,他一死,大清进入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说一,慈禧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就是太败家,太自私。要是没能力,她不可能掌控中国四十七年;要是不败家,也不会有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慈禧的支持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的军队、工厂、企业。我们都知道,工业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相对农业社会具有碾压性优势。虽说清朝远远没有达到工业社会的标准,但靠着洋务运动兴办的工业设施,也在二十多年里,把国库存银拉回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水平,八九百万两。这个家底肯定不多,但比咸丰时期的最低谷还是强了上百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工业赚钱多,开销也大,尤其是战争,热兵器战争的成本比冷兵器战争的成本高了好几倍。乾隆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金川之役,历时五年,耗资近7000万两白银。而历时八个月的甲午战争,就消耗了五六千两银子。但光绪朝的国库存银仅为乾隆年间的十分之一。所以一旦有事,钱根本就不够用。甲午战争前夕,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曾经向总管财政的户部申请一笔200至300万两的军费,用于北洋水师的开支,但户部居然只批了18万两,杯水车薪,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国库的确真没钱,而且1894年又正好赶上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要修颐和园过生日,这一项工程就把财政预算给占满了,这是大清当年最重要的事,哪怕小日本要打来了,重要程度都得往后排。再加上慈禧的自私,把本应拨给海军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了。关于这件事,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是慈禧主动占用了军费,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李鸿章把军费拿出来讨好慈禧,还有人认为是慈禧打着给海军筹款的名义来筹修园子的钱,由于挪用资金总不能走明账,所以具体细节、金额没法完全确认,但慈禧花了本应用于海军的经费修园子这个事实,基本没有异议。我只想说,大清历代统治者里要论败家,慈禧说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户部不拨款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 hé)与李鸿章不和。翁同龢是状元出身,顶级学神,担任过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他的哥哥曾经遭到李鸿章的弹劾而被革职,因此翁同龢和李鸿章二人之间结下了私仇。翁同龢处处刁难李鸿章,不仅不批军费,还在1891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开战的前三年,奏请朝廷停止北洋水师向西方购买新式军舰、枪炮和炮弹。当时武器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两年不更新,就会落伍一大截。李鸿章虽然深受慈禧信任,但也不能去向慈禧告翁同龢的状,因为一来慈禧对日本根本不重视,认为蕞尔小邦不足为虑,满脑子都是六十大寿;二来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亲信,正常情况下,慈禧总是要死在光绪前面的,一旦自己去找了慈禧,那就是和翁同龢彻底撕破了脸,等慈禧死后,自己绝讨不到好处。那么光绪此时至少在名义上已经亲政,手上还是有一定权力的,他难道也对这样的军国大事一点也不管吗?光绪目前的心思,也花在了颐和园上,因为慈禧这个太后,对他的压迫感实在太强了,如果能修好颐和园,把慈禧哄开心,让她离开紫禁城,住到园子里去过退休生活,自己不就可以真正亲政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慈禧忙着过生日,光绪忙着哄慈禧赶紧退休,管钱袋子的翁同龢忙着内斗,就是没人关心国家安危。不过,北洋水师此时的纸面实力跟日本并没有非常悬殊的差距,清朝财政紧张,日本也并不富裕,如果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最高领导,能够依靠现有条件奋发图强,使水师内部上下一心,即便慈禧、光绪、翁同龢不干正事,也并非没有抵御住甚至战胜日本的可能。然而现实是,北洋水师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李鸿章本人就是大清的头等贪官,据历史学家估计,他的个人财产可达4000万两以上,是国库存银的好几倍。他兴办洋务,却利用职权,授意亲信在自己负责的工厂、企业中大把敛财。北洋水师的战舰,所需燃煤主要从开平煤矿采购,作为拱卫国防的重要力量,军舰本应使用当时最优质的无烟煤,当然不可能完全不冒烟,但是比较少,没那么浓,在海战时利于隐蔽,不被敌人过早发现。但开平煤矿却长期向水师供给散碎、掉渣、烧起来后黑烟滚滚的劣质煤,将优质煤高价卖给外国人。按理说,身为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对这种问题应该是零容忍才对,但人家李中堂不仅是水师的统帅,也是开平煤矿的创办人和隐形股东,煤矿的督办张翼就是李鸿章的亲信,换句话说,就是他捞钱的手套。有李鸿章这样的领导,北洋水师要是能打胜仗,那才叫奇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这边修园子的修园子,贪污的贪污,那么日本这时候在干啥呢?刚才我们讲过,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也不富裕,虽然经历了明治维新,但毕竟地小人少底子薄。然而,明治天皇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拿出30万日元来补贴海军,日本所有文武官员工资的百分之十,也要捐出来充入国库。天皇和大臣们领了头,日本老百姓纷纷自发捐款、购买公债,资助政府建设海军。1893年,甲午开战的前一年,日本从英国购入了代表当时最高技术的巡洋舰——吉野号,航速远远超过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号,同时各战舰还配备了大量大口径速射炮,大大提高了开炮的效率,这是北洋水师完全没接触过的全新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买军舰和武器之外,日本海军另一大重要花销就是情报工作。早在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那年,日本间谍关文炳就在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进行间谍活动,考察山东半岛的地理、气候、布防、交通。回国后,关文炳将考察成果写成了一份《关于威海卫及荣成湾之意见书》,书中指出,位于山东半岛东南角的荣成湾,是进攻威海的最佳路线,并构思了作战计划。关文炳的意见非常具有预见性,七年之后的1895年1月,日军全面采用他的意见书进行作战,在荣成湾登陆,夺取了威海卫,封锁港口,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外的海面上进行了最后一战后,全军覆没。说起来多么讽刺,敌人在你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彻底消灭你的全盘计划,并且成功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积极备战的行为,李鸿章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他始终不相信日军有入侵中国的野心。而当时清朝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都认为日本蕞尔小邦,不足为虑,我大清经营海军这么多年,就算打不过西方人,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吗?李鸿章低估了日本的胃口,清流派低估了日本的实力。此时,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他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现在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开战借口了。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人发现,借口送上门了。当年6月,日军以保护在朝侨民为理由入侵朝鲜,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日本这是在打清政府的脸,而且意图很明显,下一步就要侵略中国。清流派力主出兵,教训教训这帮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倭寇,唯独李鸿章主张议和,与日军谈判,用外交力量让他们撤出朝鲜。清流派就骂李鸿章没骨气,是汉奸。其实,从后来的战争结果看,主和并不是不对,但此时的进攻方是日本,不管最终打或不打,中国总要备战。可无论是消极避战的李鸿章,还是盲目主战的清流派,都没有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做任何准备。别说是具体的战备物资和作战规划,就连最最基础的筹款工作,到这当口都没提上议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7月25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向停泊在那里的北洋水师战舰发起突袭,李鸿章谈判避战的幻想破灭了,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开战之后,大清这才发现,之前什么也没准备,打起仗来,钱不够花。好家伙,从6月中旬日军入朝开始,到7月底,加起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你们都干啥去了?李鸿章光知道谈判,清流派光知道骂李鸿章,就是没一个关心真打起来的话具体怎么办的。光绪着急了,只好以抵押关税为代价,向各国银行借款,据统计,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共借款4500多万两白银,加上利息,战后需要偿还大概1亿两。但最终,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不仅4500多万两银子全沉进了海里,还拉下了1个亿的欠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一战,从1894年7月底,到1895年3月初,日军在七个半月的时间里,在海面上全歼北洋水师,取得了对渤海、黄海的制海权,陆地上则占据了整个辽东半岛。慈禧和光绪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议和。之前我们就说过,此时的日本与清朝,还没有那么悬殊的国力差距,清朝虽然惨败,但日本消耗也是惊人的。从理论上说,如果清朝能够和日本一直僵持下去,不是没有把日本拖垮的可能。五十年后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不就是“论持久战”吗?但在慈禧和李鸿章看来,僵持下去,是既花钱,又不安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赶紧把条约签了,让日本退兵,那就可以继续过享乐的日子了,至于赔款,可以慢慢还。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清朝向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再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被日本占据并索要的辽东半岛,承担占领威海卫的日军150万两的“驻军费”,共计需支付两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之前说到的,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日本巡洋舰吉野号,购买价格为273万日元,折合白银约180万两,甲午的赔款足够买120多艘吉野号。而日本倾全国之力组建的海军,在当时也不过拥有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好家伙,大清的赔款可以组建两支全是巡洋舰的超豪华配置海军,都有富余,唉,这得是多败家才能做到啊。从此,日本靠着战争的暴利飞速壮大,成为了近代中国的最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从1840年到1895年,大清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话,那么1895年后,两亿多两的赔款,以及之前连本带息一亿两的战争借款,在经济上把大清彻底拖进了泥潭,再加上甲午之败对人心的打击,让大清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开启了狂奔模式,最终在17年后被推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警钟。我们这期视频的重点没有放在战争过程上,而是通过战前的情形,分析清朝失败的根源所在——那就是思想的全面落后。思想落后导致国力衰弱、财政紧缺,继而战争失败,丧权辱国。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我们回顾甲午战争,不仅要了解其历史过程,更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喜欢的小伙伴记得三连加关注,咱们下期再见,拜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集不够看?你还可以看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