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农民买新车、建新房的越来越多,但调查发现,不少人的幸福感却在降低,反映出当前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诸如农村环境恶化,不见青山绿水;村民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全,保障水平不高等等,都是影响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

补短板,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农村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较低,要让农民生活有幸福感,就必须从他们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着手,解决日常生活的后顾之忧。在财政支出和政策导向上,更多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倾斜,着力提升农村医保水平,扩大大病救助额度;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避免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尤其要抓好农村老弱病残等失能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兜住社会政策的底线。

富脑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必须并驾齐驱。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建设,推广村规民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良好乡风、村风,重建乡村伦理秩序,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让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抓生态,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农村地区同样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倾向,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大量树木遭到砍伐,植被被人为破坏,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等等,都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必须着力整治超标排放、滥施化肥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农村以绿水青山,打造美丽乡村,构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促和谐,加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的利益诉求日渐多元,城镇化的推进引发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成为基层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必须按照源头治理的要求,着力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及时调节和处理基层矛盾和纠纷,防患于未然,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以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提升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