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3年第三十六期(总第706期)

【按】这是“读古诗,学写作”系列中的一篇,首发在《作文通讯》杂志2023年2月刊上。

另:本文文末有一个我讲的一个关于谈阅读的讲座视频,欢迎大家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喻是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比如,在大家特别熟悉的朱自清的《春》中就有这样的经典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样的比喻,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知道是把野花比喻为眼睛,比喻为星星,但为什么要把野花比喻为眼睛,比喻为星星,好在哪里?就不一定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

实际上它们的相似点是“眨呀眨”的,眼睛要眨呀眨的,这个很容易理解,星星要眨呀眨的,也不太难理解,因为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时明时暗,就像是眼睛眨呀眨的。但为什么野花会眨呀眨的呢?原来野花散在草丛里,微风拂过,野花在草丛中时隐时现,所以才让人觉得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这实在是一个异常生动的,妙手偶得式的比喻。

我们不止可以从名家散文中学习到这样经典的比喻,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很多熟知的古诗词中学习到非常经典的比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北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一般而言,送别的诗词中常常是浓得化不开的别情,要写足了依依不舍。但这首词却不大一样,用今天的眼光看,甚至有一点儿幽默,有一点儿戏谑,也有一点儿风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的一开篇就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古人常以水波的流动来比喻美人的眼波,也常以远山来比喻美人的眉毛。而在这两句词中,却反用了这两个常见的比喻:用眼波比水波,用眉峰比山峰。这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词人王观送别朋友鲍浩然时所处的环境,接下来一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的设问,自然引出了“眉眼盈盈处”的回答,因为有前面的比喻作铺垫,这个“眉眼盈盈处”就让人觉得再自然不过了。

再然后呢,“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刚刚透露出来一点儿依依惜别之情,又来了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和春住”就是把春留住,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词的下阕和词的上阕联系起来,这“赶上春”“和春住”,又给人以“眉眼盈盈处”的丰富联想。既有惜别之情,又有幽默风趣,实在是难得的送别佳作。而这佳作的起点,正是两句一反常规的妙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词大家就更为熟悉了,这实际上是苏轼的一组词中的第二首。第一首中有“此意自佳君不会”之句,意思是西湖雨中之妙处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然后才有了下一首,描写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佳境之所在。而这一首要比第一首更广为人知,绝妙的比喻也是功不可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是在形容西湖景色之美,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可观的佳景。其中“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这种形容,也不是苏轼的发明,只不过是拿了古人已经用过的形容词来描述西湖的水光山色罢了。但是,后两句就不同了,堪称神来之笔,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人,以此来比喻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如美人一般,都有可观之处。这实在是个绝妙的比喻,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个带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的比喻,这首诗才得以千古流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一首《静夜思》,更是妇孺皆知。可能没有人会觉得在理解这首诗上会有什么难度。但如果我问一个问题,不知道你能否回答得了呢?李白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要把“明月光”比成“地上霜”呢?

大约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两者颜色相似啊,月光是白色的,霜也是白色的。但如果我接着追问,也有人把月光比喻成水,比喻成水银,或者比喻成牛乳,等等,为什么此处偏偏要用霜来比喻呢?你又该怎么回答呢?

实际上,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应该体会到“明月光”与“地上霜”的联系,不仅仅是颜色的相似,更是心理感受上的相通。霜给人的感受是寒冷的,人的身体和心理也随之收缩,而思乡时,这种牵挂的情感,也会让内心有收缩的状态。正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这样更深层次的相通之处,所以,才能真正激发历代读者的深刻共鸣。这种深层次的比喻,也是《静夜思》在众多思乡诗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汴河阻冻 【唐】杜牧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这两句中就有一个比喻,是说刚刚结冰的河水,冰凌互相碰撞就像是随身佩戴的玉饰一样叮当作响。这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比喻。

但接下来的两句,“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把“浮生”比作“冰底水”,这一比喻堪称绝妙。把人生与流水相比,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名句皆是把人生与流水相比。那为什么偏偏说这个比喻妙绝呢?

妙绝之处有两点,一点是浮生与流水的相似点不只是“日夜东流”,更是“人不知”,这实在令人读来惊心动魄。另一点则是这两句与上两句构成一种对比,上两句的比喻是在写乐景,而这两句则是在乐景之中流露出哀情,用恰到好处的比喻,以乐景写哀情,足见诗人心灵之敏感。

比喻就是用具体可感的浅显的道理或事物来描绘与渲染相对抽象深奥的道理或事物,也就是古人所谓“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可以让文章语言更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鲜明的印象。要想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式,先从古诗词那里去“挖宝”,然后再在借鉴的基础上升华,堪称一条捷径。

【附】把我前些天做的一个名为“千万不要用‘做阅读’代替‘真阅读’”的演讲视频附在文末,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视频号“水寒说语文”。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以贯之,倡导多读书,多读书才是学好语文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