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4582,阅读时间:约12分钟

编者按:近一段时间,总有粉丝朋友来问冷兵器研究所,金国的铁浮屠到底是怎么来的?因为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说法,说女真人是依靠“黑貂之路”的贸易引进西亚军事技术,所以在攻城武器和铠甲制造上领先了宋辽,从而拥有了强悍的铁浮屠,才打败了两个势力。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辽代女真人穷得靠渔猎贴补生活,为何灭辽时能有钱装备重甲骑兵?》就已经介绍过女真人铁浮屠的来源。

本文则主要针对最近新出现的三个说法聊一下:

1.两次汴京之战中金国拥有了射程和威力两项指标都高于宋朝的抛石机吗?

2.女真的重骑兵部队“铁浮图”所使用的铠甲真强过宋辽吗?

3.国外学者说黑貂之路让东北亚与中亚等国产生了联系和贸易,继而将“先进”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引入女真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来说抛石机的问题,新的说法举了两次靖康之耻的汴梁东京之战的例子,说第一次汴京之战时金国的抛石机由于采用了西亚技术、所以射程远、威力大,对城内的投石机形成了射程压制,以至于宋军“矢、石不能及”“弓弩多不能立,死伤者甚众,有中砲碎首者,墙橹损换不及者,给赏官厚赏募人,皆莫肯施工”。

但其实这个说法首先就是缺乏军事常识。

宋军“矢、石不能及”其实与所谓的技术水平无关,因为守城与攻城本就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在投石机这类石砲的使用上,攻城方是有一定优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城录·卷一》提到:“金人用砲攻城,守御人于城上亦尝用砲。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砲,亦难容数多;虽有砲台,砲台地步亦不甚广;又砲才欲施放,敌人在外先见,必须以众砲来击;又城上砲亦在高处,自然招城外敌人用砲,可以直指而击之。”

由于城墙上地方有限,那些勉强布置在城上的投石机很容易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下,遭遇敌人攻城火力的点射。所以,守城方的大型投石机往往只能布置在城内空地。由于隔了一道城墙,守方的投石机跟在攻方的投石机必然在射程上吃亏,攻方能打到你的城墙上的人,你的投石机却够不到城外的投石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这个说法在史料的使用上也存在张冠李戴。

因为,其实金军的投石机其实就是缴获的宋军的,压根不是什么西亚技术。也就是说,所谓金军的高科技投石机,压根就是北宋那帮昏聩官僚们留给女真的北宋军工。《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时有炮五百馀座在郊外,皆弃不取。兵部则曰属枢密院,枢密院则曰属军器监。或谓驾部当收,驾部则曰库部当收。至是反为敌用”。

一群习惯踢皮球的酒囊饭袋,在金军南下的当口依旧玩着踢皮球的官僚游戏,以至于上百石砲为敌所用。“朝廷为防秋之计,上亲幸封邱门,城外按奸,锡赉不赀,炮架炮石,尽在城外刘家寺。敌首攻善利、通津二门,不三数日间,城下立炮架仅百馀座,尽是刘家寺者。”这一百多座宋制投石机不仅成了金人攻宋的工具,在近一千年后还成了后人鄙视前人技术水平的证据,只能让人感慨这世界真是魔幻。

而且前文那一段南壁守城战,其实并非发生于第一次汴京之战,而是第二次。和那个说的不同,至少在第一次汴京围城战中,北宋军队的投石机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的。由于准备时间较为充足,且有李纲这位坚定的主战派当作定海神针,北宋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战前宋钦宗视察城防时见“自车驾御楼之后,方治都城四壁守具……修楼橹、挂毡幕、安砲坐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櫑木、备火油,凡防守之具无不毕备”。

由于火力充足,城战爆发时金军曾经吃了大亏:“有乘筏渡濠而溺者,有登梯而坠者,有中矢石而踣者,甚众”,而在西水门处,金军同样被城头火力击退:“城上矢石俱发,力御终夜,迨晓金人方退”。客观来讲,在北宋末年的宋金之战中,金军攻城战的确极为强悍,但这种凶悍并非体现在攻城器具的技术水平上,而是军事指挥、调度以及军队士气和实力本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三朝北盟会编》的原文来看,南壁守城战的细节引自《宣和录》的记载。里面描绘的主要是当时普通士卒、工匠士气低落的问题,引述开头写道:“是日,驾御朝阳门,敌兵数十逼城,出不逊语,卫士三百馀乞下战,从之。遂合战中有执盾二人,独奋身跃入,手杀五六十辈,而馀兵不进,诏促使援之,卒无肯者,二人竟死”。

两名武艺不凡的高手在城门下跳进金兵大队里砍翻五六十人,而原本自告奋勇要杀敌的三百多名士兵,却在阵前成了软脚虾,根本不敢上前,坐视两猛士被敌人所杀,这种士气上的问题扯什么武器装备?说白了,“给赏官厚赏募人,皆莫肯施工”的根本原因是在弓箭、石砲的双重压制下,己方的非战斗人员不愿意冒险去修复工事,这与北宋军备的废弛、军队士气的低落有关,但和军事技术的水平本身关系不大。

事实上,此时宋金投石机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石砲有将近二十种,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型石砲与金军一样,同为七梢砲,而且其投掷石弹的重量为九十斤,远高于金军的“五十斤之石”。当然,由于装量较大,宋军的七梢砲在射程上可能不及金军。但诸如一些减重增程的石砲北宋并不是没有,比如在汴京之战中曾经出场的“七点星砲”就是一种单梢砲,射程最远可达八十步外,但威力较弱,主要以抛射火球、撒星石为杀伤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女真人到底从哪里弄来的铠甲武装铁浮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铠甲制造的速度问题。虽然东北地区有铁矿存在,但早期的女真人中,除温都部善于冶铁外,大多数女真部落还是通过贸易积攒武备。不过,对象并非遥远的中亚。《金史》记载:“生女直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赀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

而完颜家起家其实就是靠给辽国当打手,镇压其他反叛的女真部落,从而获得辽国的铠甲武备,以及战术知识和军队建设知识。日后的铁木真、努尔哈赤也都是这么起家的。

完颜阿骨打刚起兵反辽时,其麾下核心部队不过两千五百人,所谓“全装”即人马具装的重骑兵,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铠甲相对简陋的轻骑兵,“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这就意味着此时的女真所拥有的铠甲数量依然较少。但天命之子总会遇到自己命中主动的“运输大队长”。和刚刚步上崛起之路的女真不同,辽国的冶金、锻造技艺传承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辽国在获得传统汉地幽云十六州后,其金属冶炼及锻造的水平和规模继续得到提升,后者在汉代就以“幽州突骑”闻名于世,其铠甲制造工艺的底蕴同样不可小觑。但不幸的是,无论多么精致的铠甲,都无法阻止辽国军队战斗力的滑坡。宁江州之战、出河店之战,斡论泊之战、黄龙府之战、护步达岗之战,女真一次次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在打出不世威名的同时,也让其部队的武装水平拔高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除了现成的铠甲作为战利品外,俘虏的工匠、占据的冶铁产地才让铠甲成为真正的可再生资源。在诸多资源的加持下,女真这才拥有了一支支武装到牙齿的核心武装。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北宋的武备一直是被网友嘲笑的对象,但实际上其铁产量并不算低,根据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HadWall)《北宋时期中国煤铁工业的革命》一文的说法,北宋铁产量在7.5万吨至15万吨之间,而按照《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书中所言,“如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大规模生产在中世纪的中国开始显示出优势。当时已经出现拥有多达500台织布机的丝绸厂以及上千名工人的制铁厂。11世纪末,中国每年能够生产15万吨铁,而整个欧洲在1700年才能达到这样的产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与中原地区并无地理隔绝的部族,有什么理由去向远在中亚的地区进行技术进口,而不是尽可能去学习辽或者宋的技术?

相关技术的禁运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借口,然而实际上,在封建君主制时代,一个政府对于地方的把控永远存在上限,尤其是当这类技术并不依托于某种成体系的技术机构存在的前提下时,任何禁运或者封锁都不可能永久存在。

更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可以引进,生产力可没那么好引进。因为全套铠甲的制作相当繁琐,可不是野外随便弄个打铁炉子就可以的。根据《中国古兵器论丛》的说法,需要将铁块锻制成甲片,再经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裁札、错稜及精磨等诸道复杂工序,甲片才算处理完成,最后再用皮革条编缀成甲,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大几十日甚至近百日的时间。所以,即使对于势力雄厚的辽国而言,铠甲依旧是珍贵的军事资源,辽圣宗时曾“禁丧葬礼杀马,及藏甲胄、金银、器玩”,因此,无论是贸易还是自制,女真人能够获得的铠甲数量极为有限。

更何况,“黑貂之路”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了,“黑貂之路”是俄罗斯学者沙弗库诺夫所提出的概念,在其鉴定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的渤海、女真遗址出土文物时,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拜占庭工艺制品。他据此认为,除丝绸之路外,在唐代还有一条从“七河地区出发,经过阿尔泰山区,南西伯利亚,蒙古西部,到达色楞格河流域,并由此经鄂尔浑河上游,前往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上游,并由此经鄂尔浑河上游,前往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上游的贸易线路,沿着这些河流,水路可以到达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并进入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乃至东北亚内。”由于此条线路中以黑龙江流域、滨海边疆地区特产的黑貂皮毛(即“挹娄貂”)极受中亚和伊朗民族欢迎,因此他将此线路称为“黑貂之路”。

这一猜想究竟能不能直接作为证据暂且不说,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是,这条贸易路线存续于公元7到10世纪的唐代,且主要以工艺品为主(划重点),压根没有提到铠甲、武器,更何况,即使这一条线路真的存在,那些商人心要有多大,才会千里迢迢去向一个临近辽、宋的势力贩售铠甲。

这不等于把平顶山的煤卖到山西去吗?

国内的学者也并非没有注意到“黑貂之路”的说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5)》收录的《论黑水靺鞨的对外交通及在东北亚的影响》一文曾经提到这一猜想,不过,和某些人如获至宝继而脑洞大开的“西武东渐”说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只是将“黑貂之路”和“黑水道”、“朝贡道”等贸易路线当作海上丝绸之路东北支线的诸多分支之一,也就是说,这一路不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延伸,这可能才更加符合事实。

关键一点,贸易路线上真正赚钱的永远是中间商啊……哪怕有现代电商,最挣钱也不是原料提供者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汴梁东京之战时北宋的惨败,与长期以来军队的失能有关,也与北宋末年诡谲而荒唐的政治倾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才会称为“靖康之耻”而不是“靖康之败”。这并非单纯某一种军事技术的优劣可以左右或者改变的,将女真人的胜利归结为其军事技术源于西亚,这就属于唯军事史观,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了。

在战争中,如何利用好现有装备,发挥人的作用才是战争的精髓。上一个指望靠一点神兵利器、洋大人的馈赠就无往不胜的人,在当完“运输大队长”后,就蹲到东南方的那个小岛上养老了。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宋金时代两次汴京战役中的抛石之战》

2、沙弗库诺夫《东北亚民族历史上的粟特人与黑貂之路》

3、王小甫《“黑貂之路”质疑——古代东北亚与世界文化联系之我见》

4、《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5)》

5、《中国古兵器论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