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是艺术生主修专业是油画,在大学毕业前几个月,就做了日后无法谋生的铺后路决定:报名学平面设计软件。

那时候我就知道,面包和牛奶不可兼得,这辈子大概做不了画家,但至少可以做个有美术功底的平面设计师。

没有勇气走上一条艺术之路,为艺术献身?不,那不是对艺术的自暴自弃,而是我们都知道那意味着将要食不果腹躲在画家村里创作,极大可能穷尽一生。

毕业整二十年了,据我所知大学同学中只有一位在坚守着艺术之路,但生活惨不忍睹,头秃贫穷,四十几岁没房未婚,同学聚会从不参加,与其说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不如说他害怕经济社会浪潮中被嘲笑,被轻视。

我懂他的感受,在艺术面前,他是勇士,我是一个懦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生活不敢奢望一间画室,甚至连放油画架油画框的空间都没有,于是,二十年未碰过油彩和画笔。

39岁时爱上了写作,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艺术。幸运的赶上自媒体红利期,但浪潮很快被短视频冲击,文字表达瞬间落后视觉表达。

我再次面临大学毕业时的抉择:快速学习做视频,还是继续读书写作?

至此,我已写作四年,保持每天读书每周三本书评的持续输出,稿费还够交一次电费。当我看到《艺术家之死》这本书的封面,我知道它在诉说什么,虽然我从不是艺术家,但我知道以艺术为生的难处与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之死》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作家,曾经在在常春藤盟校做了24年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2008年,他辞去耶鲁大学教授终身教职。

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后,他忿忿不平的写下了《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立即获得100万+阅读量,内容是极具反常规的主题针对的正是他执教多年的美国精英教育,他说精英教育培养的学生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而后以此他重著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深度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辞职后的教授,做了什么?这个气愤的教授这次又生气了,这次为艺术家们站台,采访了音乐人、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电视制片人、插画师、画家等等多位艺术家们,进行了140次正式的长谈访问,有了这本《艺术家之死》。

它的副标题是:“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人人可以展示自己的时代,催生了一批业余艺术家的时代,我们似乎与艺术越来越近了,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真正艺术越来越远了。

作者不禁要问:艺术本身还存在吗?那些不为了可以讨好观众的艺术,纯粹的艺术还存在吗?在市场化的时代《艺术家之死》,也许已经没有职业的艺术家存在。

想做艺术家,就要做好奉献精神,这种风险包括自己的婚育生活(作者采访的14位40岁以上的女性艺术家,只有3人生过孩子),而且做好不求任何回报的。但同时,又要坚信自己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

我们印象里的艺术家的人生被美化、被浪漫化了。真实的艺术家的家人们朋友们,大多认为艺术家是在逃避成年人的责任,对于他们执念的追求梦想感到不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在散文里写道:“1937年的我非常年轻,已婚,很快丢掉了第一份工作,住在岳父母家里”,如果不是上班的妻子负责经济来源,恐怕他就要被迫打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娄作品的主人公,知识分子身份决定了他们相似的命运。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他们相信,艺术具有某种救赎功能,他们和贝娄一起执着于思考。

艺术家特质包括韧性、坚定、自律、沉迷创作,一意孤行,吃苦耐劳,他们一直认为谈钱太俗气了,但事实是艺术属于精神世界,但艺术家要吃饭。

其实艺术家的处境一直都苦不堪言。梵高放弃做牧师、艺术品销售商、教师的职位,选择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他给弟弟的每封信都有关经济求助。直到死亡那一刻,他都没等来世人对他艺术的认可,一生只卖出去一幅画。

但是《艺术家之死》聚焦的自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他们面临了梵高永远也碰不到的新问题,原创复制、盗版猖獗,还有快餐文化要求一些都要快,产出速度、作品速度、节奏速度都要快快快......

前几天冯小刚导演在节目采访中抱怨:现在的年轻人,都爱发弹幕,弹幕的出现,会让影视作品的打光全部都白费了,拍电影精细化要求的光线、运镜、构图大家没有欣赏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导还吐槽年轻观众倍速看剧问题,引起网友反击:如果好看,还用倍速吗?还有网友说:我是食客,你是厨师,你管我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

网友和冯小刚的问题是角度不同,冯导是当把自己的作品当艺术品产出,希望得到欣赏者的诊视,但观众把剧当做娱乐休闲产品,如何使用以自我舒适度为主,两者不可一个角度探讨,更无是非对错。

《艺术家之死》中作者采访了一位美国的网剧制片人,他说,网剧具有“极高的互动性”,每发布五集剧情,都会参照观众找出的故事的漏洞,会非常认真地指出哪一集多少分钟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思路顺应了市场,顺应了观众的参与度,也会使作品质量得到提高,但作为艺术家的创意创作方面就空间狭窄多了。

回到最初的我的问题,这本书并没有给与我要的答案,但是却让我了解到很多现世的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以及经济趋势。选择活得好一点,还是为梦想而活,是很多艺术生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文|荣荣

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