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美国老兵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相关影像曾被禁播五十年有余,麦克阿瑟称它是美国之耻,一举歼灭美军不败神话,它就是水门桥之战。
此次战役双方全程如何交锋,而傲慢的美国人又是如何败下阵来的,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回到当年的战场。
1950年,长津湖一战重创美军,一向以“不败之师”自夸的美国陆战队,一时间士气大挫,此时,坐守美军大后方,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得知战败消息后,一改往日高傲嘴脸,立即下令:驻扎在柳潭里的五团和七团撤退到下碣隅里。
要知道,上世纪的美军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之所以会主动撤退,不过是因为长津湖一战输得太惨。
面对朝鲜半岛的列列寒风,为了不让更多的士兵被活活冻死,长官这才被迫做出抉择。
但中国的志愿军又怎么可能轻易让他们跑掉,见敌方有撤退迹象,我方立刻采取行动,大批志愿军乘胜追击,然而正在关键时刻,彭德怀总司令突然致电时任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要求他下令:围而不歼。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战术,是因为长津湖战役后,作为主力军的第九兵团第二十六军已经被打散了,同时长达一个月的战争早已耗尽了部队的弹药、粮食,如果持续对美军继续乘胜追击,很难在对方的枪林弹雨中占据优势。
因此,根据总司令的要求,志愿军将美方层层包围,再无其余动作。
经过几日的撤退逃亡后,按照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的命令,此时的美军剩余约一万人的部队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下碣隅里这个地方,在这个只有大概数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除了士兵,还停放着大量的战斗机、运输车辆,我军一路跟随至此,在占领高处绝佳位置后,在场所有战士激动了。
下碣隅里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凹地,志愿军在上,地方在下,这样的地理位置,只需要一颗炮弹几乎就能让他们全军覆没。
但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志愿军穷得连一颗炮弹都拿不出来,因此白白错失了最佳歼灭敌军的机会。
在得知我们已经占领绝佳作战位置后,二十七军火速从柳柳谭里方向赶来支援,面对眼前被包围的情况,美军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大呼:此地不宜久留,随即下令所有士兵撤退到更远的咸兴地区。
要知道,这个地方已经属于临海地区了,拐个弯就是日本海范围,如果成功转移,相当于把他们的大部队由内陆转移到了沿海,紧接着就会搭上来接他们的航空母舰逃走,我们再想歼灭美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眼下既不能打也不能杀,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阻止美国人跑掉呢?这时候,彭德怀总司令突发奇招,打得美军措手不及。以至于直到今天,朝鲜战争幸存的美国大兵回忆起来,都还会感慨当年简直是死里逃生。
1950年12月5日,这天中午,身为美军陆战一师指挥官的史密斯。好不容易集合了所有幸存士兵的美军,在下碣隅里这个地方凳子都没坐热,前线侦察兵便匆匆来报:中国志愿军现兵分两路,已经在上方把我们包围。
面对这样的情形,史密斯深知除了迅速撤离再无其他选择,但是问题来了:往哪儿跑?怎么跑?史密斯心一横,决定带领部下直接撤到东朝鲜湾去,在那里一直停着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到时不管中国人有多厉害,都没办法和强大的军舰硬刚,随即便组织部下为进一步撤退作准备。
在一众参谋商讨后,史密斯意识到自己当下丝毫不占优势,五千多余的伤员,外加中国人水泄不通的包围,这让一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顶着从军以来最大的耻辱,史密斯向上级申请了支援。
不久后美军大后方便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钞能力”,利用战斗机源源不断地向下碣隅里输送物资,甚至士兵。据战后统计,仅投送的食物、药品、燃料等物品就重达300多吨。
对于包围圈外的中国军人而言,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奢侈。然而,在绝对的地理位置优势下,这些都不算什么,志愿军死守军令,坚持采取“只围不歼”的战术,将美军死死地包裹在自己的占领范围之内。
所以哪怕陆战一师在此期间发起数次突围进攻,最终也只挪动了5公里。
12月4日晚,史密斯预测到第二天山间将起浓雾,随即打算于12月5日趁机溜走,怎料四周都有志愿军埋伏,
最后,中美双方的僵持战被志愿军率先打破,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非常清楚,我们仅靠单薄的物资耗不过美国,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主动出击。
恰好彭德怀总司令在此时也发来命令,要求前线对美军进行追杀。
随即第九和第十团随即分出两拨人马:一波负责和陆战一师正面交锋,另一波则越过美军大部队,继续前往一个名为水门桥的地方等待命令。
第一波战士和美军交锋异常激烈,根据他们自己的回忆:
那时的中国人像是一台不停止的机器,彻夜交火,毫无让步的意思。
可见当时的战况之激烈。
首先,为了和新兴区和柳谭里的支援军形成联系,史密斯要求构建一条环形的防御阵地,这样一来,便有了东西南北四处可突围的点。
其次,他将突围时间安排在深夜,企图趁我军疲惫之时杀出重围。
针对他的安排,我们首先联合了尚在长津湖边上的友军,双双切断一师的后路,
其次,火力全开抵御对方的进攻,进而全面压制。要知道,北朝鲜这个部分地处山区,路况弯弯绕绕,美军那些庞大的机甲根本就没法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在志愿军全力抵抗之下,他们的进攻非但没有成效,还损失了更多的士兵。
同时,另一波战士也早早在水门桥等候。与其说他们是志愿军,不如称之为中国的敢死队。因为这一次注定是有去无回的战争。早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前人在这里了。
12月1日,志愿军高层通过分析美军路线图后,了解到对方有撤离朝鲜半岛的计划,便早早地下令,让人先于美国人到达此处。
12月2日,20军60师受令向水门桥进军,并向水门桥发起了第一次轰炸。此次任务进行得很顺利,因为水门桥其实本身只是由几根水泥管组成的小建筑,质地并不坚硬。
但没有想到,美国的工程兵仅用了一天就把已被摧毁的桥梁修补好了。并且在得知中方已然清楚自己的计划后,更是派重兵在此防守,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就连领导人都没预判到这点。美国人之所以如此严防死守,是因为这个水门桥是美军撤离朝鲜最重要的一个关卡。
越过水门桥就是临海的一大片平原,他们那些战斗机、军工汽车、大炮才能如鱼得水。如果水门桥被毁,第一师绝对会葬身于此。
面对美国工程兵的修缮效率,志愿军很惊讶,但并没有因此放弃攻打,随即在12月4日再一次发起炮轰,结果这一次,美国人直接在残垣断壁的基础上做出来了更为坚固的钢架桥。
为了更精准地摧毁这座桥,27志愿军在12月6日晚再次集合两个排的士兵,组成了新的敢死队,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几十公斤的炸药,在后方的掩护下一路摸爬到了桥底部,随着一声巨响,连带着桥墩基座全部炸碎。
刚好这会儿26军已经准备好了全面歼灭陆战一师的剩余力量,众人纷纷表示胜券在握。
然而就在众人一致认为这次绝不可能再修回来的时候,美国人给了一招出其不意。
12月8日下午,八架运输机出现在了志愿军的上空,正当大家以为是轰炸饥,随即趴下的时候,众人看清楚了它悬挂之物,那是八套桥梁,准确来说是八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
美国的工业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一夜之间造八套重工桥梁的地步,在1950年的我国,这是很难想象的高度。我们无法不间断地派敢死队去炸桥,但美国人可以不间断地建桥,
基于这种实力悬殊,最终,陆战一师在工程兵的保护下,越过水门桥,逃脱了我方的包围。
12月11日,美军抵挡了咸兴地区,即便最终逃脱,但身为陆战5团团长雷蒙德·默里中校却感叹,自己只是侥幸逃走而已。
据美方资料,当时不少陆战一师的士兵在越过水门桥的时候都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朝鲜一战是自己的噩梦,由衷为逃离这里感到幸运。
因此,哪怕最终没能全灭美军,但在这次事件中,志愿军再一次在国际上刷新了自己的战绩,为朝鲜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朝鲜12月的狂风暴雪中,志愿军仅凭单薄的棉衣过冬,饮雪充饥;而美方不仅有扎实的军大衣,甚至还能围在一起过圣诞节,在如此巨大的差别下,没有过人的毅力,确实很难打赢这场仗。
即便在长津湖之后,志愿军要顶着生理极限,匍匐作战,美军虽然四处逃窜,但一直有支援军提供足量的物资,光吃穿用,就足有300吨,于是我军便一路捡他们掉的面包、物资,当作补给。
除了这些物资上的不足,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我方于工业、技术上的落后。
三炸水门桥,美军向新中国展示了最为先进、富有的工业技术,至此之后,中国深刻意识到物资、基建的重要,多年后终于成为了所谓的基建狂魔。
这时回想当年,也就不难体会其中惋惜了。
有关水桥撤退的历史资料多出自于美国人自己之手,起初他们抱着见证自己战争高光时刻的目的在记录,但战败后非但没能,反而让国内士气低迷,因此朝鲜战争后这些影响被美国官方藏了起来,不允许外界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