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20日讯,4月18日至20日,“读懂中国·对话湾区”专题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为主题,各国嘉宾云集,精彩观点频出,从不同视角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新机遇。

不久前,粤港澳统计部门相继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出色。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另有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现场达成合作项目853个、投资总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大湾区因其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新使命,成为本届论坛的讨论热点。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正看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制度创新 诠释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视为长远战略目标。其蓬勃发展的活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参会嘉宾的目光。

“粤港澳大湾区证明了认真规划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英国工党影阁财政部发言人、议会上院议员戴维森勋爵在论坛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夜景 新华社)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就始终坚持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强化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实现区域内“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跨境协同创新。

“人类未来的兴衰也许取决于世界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大湾区是全球发展格局大变革下的一个合作示例。”戴维森勋爵在本届“读懂中国”专题论坛上的观点,为粤港澳大湾区赋予了新的意义。

今年2月,促进大湾区深化金融合作的改革创新举措发布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再度引发境外媒体广泛关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援引汇丰银行的话报道称:“这些措施将促进大湾区的资本流动,支持该地区的经济融合。”

在推进营商环境及金融建设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持续深化区域内绿色金融合作,提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并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在制度创新支撑下,大湾区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上升。

日本《读卖新闻》刊文称,粤港澳大湾区力争打造堪比纽约和东京的高度发达的湾区经济。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继续推进。

与会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金融、双碳等主要领域的发展成果,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戴维森勋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高质量创新发展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推进数字化 凸显中国高质量发展成就

“如果让我来描述中国从那时(1978年)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叹为观止。”论坛上,菲律宾前总统、众议院高级副众议长、菲中了解协会名誉主席阿罗约在视频讲话中说。阿罗约总结了中国40多年取得成功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重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全球一流湾区,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在中国,科技创新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现场)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特别研究员马诺·乔希认为,中国要实现进一步增长,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搭建平台。他建议,中国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事实上,作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还在中国推进数字化等科技创新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伴随政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已按下数字化建设“快进键”。2022年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南沙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机构的正式成立。当天,超过300个数据产品在广州数据交易所挂牌,涉及金融、交通、建筑、信息等多个行业,达成交易额累计超1.55亿元。

在多个主要城市支撑下,去年,粤港澳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工程“东数西算”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数字湾区”建设获得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在数字化加持下,大湾区科技创新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

在5G、人工智能等关键科技领域,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领先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区域内相关产业也得到高质量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都在粤港澳大湾区逐渐落地。

为给数字化及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2022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落户南沙,与香港科技大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布局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化发展,也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戴维森勋爵在论坛中说:“在粤港澳大湾区,新技术的发展正大步向前迈进,这将决定未来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大湾区有16家量子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有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医疗产业水平不断提升……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对未来技术的关注。从一般‘制造’到高质量‘智造’的转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抢抓人才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要成为科创中心,需要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思想冲撞,人才非常重要,一定要抓住人才。人才去哪里,资本就去哪里,技术是人才的产物。”论坛上,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提出,“外国人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看广东”,而目前广东仍需引进人才,破解之道就是大湾区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粤港澳大湾区求学的各领域人才 新华社)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跟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人才方面有比较优势。

近年来,大湾区在人才聚集方面也着力颇多。伴随越来越多跨境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立体交通体系初具规模,区域内“1小时生活圈”及“30分钟医疗救治圈”亦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通”已现雏形。大湾区主要城市聚集的广东持续涵养人才栖息“生态圈”,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如凭借“人才优粤卡”可便捷办理停居留、出入境、工商登记等18类事项。

通过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载体,各类国际科研人才涌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星岛日报》网站刊文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成为不少港人寻求工作机遇的热点。文章称,超过一半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对其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和技术发展,需要三大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和机构;二是具有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科研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企业和机构;三是具有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郑永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后就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融合起来,完全可以跟美国加州媲美。

近年来,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备受全球瞩目。《日本时报》网站曾评价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新兴的活力增长和深化联系中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治特聘教授、巴西前旅游部部长福鑫在论坛上也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全球性、开放性最好的代表。他认为,从大湾区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未来在制造业、创新等领域都会世界领先。

“我们必须要思考大湾区的定位在未来将是如何的。如果在未来的5-10年当中,世界经济局势将会更加困难,政治局势更为紧张,大湾区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我们应该问自己的问题。”福鑫说。(甄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