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唯晨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人,他们拼命地否认读书的力量。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会罗列出许多不读书也能成为大老板的案例。

这种情况出现在普通人面前,常常会导致无法反驳的局面。但它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概括,那就是幸存者偏差。

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来自于幸存者,因此导致这条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再说简单一点,《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一匹小马想要渡河,由于不知河水的深浅便向附近的动物们打听有关于河水深浅的“资讯”。

小马先问了水牛,水牛说这条小河沟的水根本就不深,刚没过小腿。

结果树上的松鼠不乐意了,马上反驳这是胡扯,自己的小伙伴就在前几天刚刚淹死在这条河里。

我们从上帝的视角来看,水牛和松鼠都没有撒谎。但从小马的角度来看这两条“资讯”确实会让它感到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去采访一个已经成功的人问:成功难吗?

他的回答要么是不难,要么是有些难,但只要稍加努力还是有希望的。

但若换一个失败者去采访,对方只会给出“难于登天”这个发自内心的答案。

这就像晕车的人对坐车没有好感。所以说,那些不读书也能成为大老板的人只是幸存者偏差,毕竟还有数不清的不读书者一辈子都在底层苦苦挣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读书和不读书一定有区别。至于会有多大的区别,还真是谁都说不准。

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尽力传达个人认知的作者。或许会有人说这世上的书有好书有坏书,有的作者写出的书值得一读,有的作者写出的书简直毫无用处。

出现这种评价并不稀奇,毕竟人与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三观和喜好也各有不同。读到与自己三观相似的作者所写的书,自然会爱不释手,因为他的每一次每一句都在为自己发声。

但读到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作者所写的书,不仅心中会生出怒火,甚至还有发声反驳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不一定是快乐的,但它一定会令人成长。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一个人每读一页书都会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观点。或是对自我的加深或是对世界的了解。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读书的人知识储备是匮乏的,其语言表述能力相比读书的人会略显逊色。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存在的。优秀靠的不是天生而是积累。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在幼年的时候往往熟读诗词。

因为古诗能够让人快速掌握字词的用法,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提升了情感表达的能力。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生活中那些愉悦的,悲伤的,开心的,难忘的,遗憾的,苍凉的情感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

一个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单是站在那里不开口说话都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常常称这种感受为气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外貌形象,穿着打扮能够刻意改变,但眼神和气度却无法修饰。

在汉语成语中有个词叫东施效颦。说在越国的若耶溪西岸有一位美女叫西施,这姑娘长得很漂亮,又因为先天心口疼,所以走路的时候常常用双手捂住胸口,眉头微皱。如此弱柳扶风的状态,很是惹人怜爱。

这件事情很快被若耶溪东岸的另一个叫东施的姑娘发现了。

她完全不顾自己的状态,完完全全去模仿西施的姿态和动作。双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在路上,结果将村里的人吓得不行,还以为她平白无故发了疯。

其实在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是气质和神情。读书能够提升气质,知识可以改变神情。

想要了解一个人究竟读过多少书,只需要观察其在放松时的言谈风度。

一个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伪装模仿,却做不到长时间的毫无漏洞,假装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塌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人们想要了解前人的思想只能通过读书。所以读书越多的人头脑越清醒。

读书能够让我们做到,经历是别人的感触是自己的。他人踩过的坑,不必再踩一遍。但古人的快乐,我们可以反复体验。

虽然我们这一生不可避免要走一些弯路。但多读书可以减少弯路的长度。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经常读书的人说话做事温和,不仅不会给身边人带来压抑,也能让自己快速从糟糕的情绪中抽离。

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并没有说人的本性不可移。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改变,那是由内而外的宁静和深达眼底的睿智。

人生好时节,正是读书时。无论年岁几许,想读书都不迟。

内容来源公众号:唯晨【ID:weichenip】偶遇作者很轻松。 作者简介:唯晨,自由撰稿人,写作导师。常态安静,偶尔幽默。 希望能通过文字带给你精神上的放松,愿你的生活在遇到我的文字后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