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传统文化的人,很多都听说过《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也就是电视剧《天道》。

书里面的男主“丁元英”,为何会在公司最赚钱的情况下退出来呢?

有人问他:“我想请问丁先生,您在公司业绩最好的状态下终止合作,是否受到了外力作用?”

他很平静的说:“没有。”

并且这种毫无理由的终止合作,会导致他资金被冻结,一度让丁元英可怜到对别人说:“能否从冻结的资金里拿出一点零头,给我留点饭钱。”

可以说是从富翁的状态,一下子变成平民,并且还不是外力作用,而是自己主动舍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放在一般人身上,可不容易做到,为何他又要如此做呢?

他只说了一点:“他说他所做的事,有运作的一些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法律的真空地位,这种投机而尴尬的特性也决定了不适合继续做下去。”

说得简单点就是,虽然所做的事没有违法,但会让自己良心不安。所以,关键就是这两个字“良心”。

这本书的作者,开篇用这件事就是为了引出“良心”,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大学》里的“格物致知”。

这就是在修行,也就是老子说的“外其身而身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

佛法就是让自己心安,如果明知良心有愧,还继续去做,就是违背良心,这样内心就无法圆满,生活就无法真正的幸福。

良心即良知,什么是良知呢?孟子说:“不虑而知,是良知。”

也就是说,不用思考,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也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知’,这个‘知’,能知一切是非善恶,也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王阳明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所以,当我们的良知已经告诉我们这件事是不能做的恶事时,但你还是要去做,就是违背了良知,必定会导致心不能安。

修行更是无从谈起,从此心有挂碍,任何修行都是假的。要知道“一念恶,念念恶”,“一念恶,便觉百行皆非”。

所以,王阳明才说:“不使得一念不善滞留于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很多人明知是恶,但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还是会继续去做,特别是一些政府官员。

身为父母官,为人民服务才是符合天理的,而偏偏心中存有私欲,于是中饱私囊,贪赃枉法。

在他收受贿赂时,心中的良知一定会告诉他这是错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因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良知”。

与生俱来就有,但你却偏偏要让自己的私欲遮蔽这个“良知”,导致自己是非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丁元英”正是因为他的良知,已经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所以他为了让自己的心安,才会决定退出来,即使身无分文也在所不辞,这也就是在“致良知”。

退出来的背后就是去除私心的私欲,如果有私欲,是绝对不会退出来的,所以这就是在“格物”,格除心中的不正,以归于正。

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也就是“诚”,如果良知告诉你这么做不对,而你偏要这么做,就是‘不诚’。

这里面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这本书受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