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仇池笔记》卷上有《佛菩萨语》篇,全录。[ ]内为本号简注。
一、佛菩萨语/苏 轼
济南监镇[宋时官职,负责镇域课税]宋保国,出其所集[收藏]王荆公[王安石]《华严经解》。余[苏轼]曰:《华严》有八十卷,今独解其一,何也?
[宋保国]曰:公[王安石]谓我“此佛语,至神妙;他皆菩萨语耳。”
[苏轼]曰:予[我,苏轼]于藏经中取佛语数句杂菩萨语中,复取菩萨语数句杂佛语中,子[你]能识其非、是乎?
[宋保国]曰:不能也。
[苏轼]曰:非独子不能,荆公亦不能也。
予[我,苏轼]昔,在歧下[地名,有说是黄州一带],闻河阳猪肉至美,使人往致之。使者醉,猪夜逸,买他猪以偿。吾不知也,客皆大诧,以为非他产所及。已而事败,客皆惭。
今,荆公之猪未败耳。屠者买肉,倡者唱歌,或因以悟。子若一念清净,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
保国曰:唯[是,是的]。
二、河阳猪典故启示
《佛菩萨语》记载苏轼所言:“予,闻河阳猪肉至美,使人往致之。使者醉,猪夜逸,买他猪以偿。吾不知也,客皆大诧,以为非他产所及。已而事败,客皆惭”。此段文字即是河阳猪典故出处。本号作者阅读河阳猪此典故,尝有点滴启示。
其一、格物致知,不可迷信。王安石是名人,济南监镇读王安石所著《华严经解》,就相信了王安石为什么单单注解《华严经》一卷,而其余八十卷不注解的理由。苏轼告诉宋保国,王安石说卷一是佛语,其他是菩萨语,是王安石不通佛经。
苏轼在歧山时,听说河阳猪肉好吃,宴请朋友以河阳猪招待。先叫人去买河阳猪。去买猪的人,喝多了,半夜里猪跑了。卖猪不敢吱声,另外买了岐下当地的猪充数。待到猪肉端上桌,宾客无不称好!宴席正酣,有人给苏轼送来猪,正是昨夜逃掉河阳猪。大家吃的,赞美的,不是河阳猪,大家都很尴尬。
其二、术业要精到,外行闹笑话。苏轼佛学功底很深厚,在当时文人墨客中,苏轼大约是离佛最近的人了。王安石说自己能将佛语、菩萨语分别开来,可苏轼告诉宋保国,王安石没有这个分辨能力。因为苏轼佛学修养比王安石深厚,他敢说这话。
在宴请宾客之前,苏轼也还没有吃过河阳猪。当买猪人,以岐下猪代替河阳猪时,宾客没有发现吃的就是本地猪,就是美食家苏轼自己也没有吃出来。这吃猪肉的功夫,都还欠火候,闹出了笑话流传至今。
其三、河阳猪典故当下还在演绎。莽山黑豚与宋时河阳猪典故有近似之事,有人图利,以普通猪假冒莽山黑豚,让不懂莽山黑豚真味的食客,付出莽山黑豚的高价吃普通猪肉,损害了食客利益,损害了地方品牌形象,待食客有一天吃到真正莽山黑豚,就是假冒者“事败”之时。
图/文:土里巴吉珶之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