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流风

来源 | 天涯海聊

本文根据活动现场发言整理而来,部分内容有删改

最近几天,第三届消博会堪称人气爆棚,“钱味”满满。

来自五湖四海的参展商、采购商、八方宾客们欢聚一堂,各展馆展台更是争奇斗艳,使出浑身解数赚人气、揽商客、销产品,让整个消博会精彩纷呈、好不热闹。

此情此景与当前各地政府“拼经济”、“抓招商”可谓如出一辙。

招商引资,理想的效果就是企业发财、地方发展、百姓受益。

企业逐利,天经地义。对企业来说,有钱赚是最大的吸引力,是最接地气的营商环境。

谈钱不伤感情,海南自贸港办消博会,就是要直截了当,“既赚人气还要赚钱”!

招商引资也同样如此,就是要让企业“有钱赚”,让更多企业看到“钱景”。

企业来海南能否“赚到钱”,这应该成为衡量自贸港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众多企业家们来落实和检验。我们今天办展会聚人气,社会各界热烈参与、激情碰撞,很有拼钱、拼经济的那一股子劲头。

有人说,看一个地方发展有没有潜力,就看这个地方企业家群体干事、学习、互动的劲头、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热情度大不大?看经济有没有活力,就看一年到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聚会多不多?如果企业之间互动交流多、活动多、会展多,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经济有搞头、市场活力强。

我们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看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到底好不好?就简单两条标准: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

按这样的标准,看看哪些地方真正达到了,哪些地方投资环境就好,反之亦然。

国内投资界前几年流行一句玩笑话“投资不过山海关”,后来收缩了,改成“投资不到长江边”,据说现在改成了“投资不出南宋”,就这么点出息了,已经龟缩到偏安一隅的境地了。

大家看电影《满江红》或许有个感受,几个小时就在“小院高墙”里面来回捣腾,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面临的外部空间是多么逼仄。

我赶紧翻了翻历史地图,一颗悬着的心暂时放了放,海南岛所幸还是属于南宋版图的。

但海南的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相信在海南的各位企业家和投资人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01

一是政策环境,政策好不好?

海南自贸港政策当然好,过去几年来出台了180多项政策文件。以至于有人调侃说,海南之前出政策是“等靠要”,“给烟不给火,纯属调戏我”,经常搞得自己很受伤;现在则是“出台政策哪家强,中国海南赛刘翔”,有时候甚至一周内就出好几项政策。

但问题是,这些政策有多少是让大众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呢?

换句话说,不用列举自贸港180多项配套政策,仅列举一到两项。

很显然,首先就是“双15%”,再有的话就是离岛免税10万额度。

先不说这些政策具体实施效果,至少社会认知度是很高的。

说明什么呢?说明政策一目了然、简单明了,也就是说理解成本低。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时代,我们很可能身处一个“理解成本”较高的社会——理解他人、被他人理解,都很难。

事实上,这个“理解成本”,已经成为了某些领域显性或隐性的制度性成本,而且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或反复性。

诚然,有些政策,需要专家去“翻译”,去解读,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去宣讲,需要媒体去广为传播,需要有充分解释的空间和转化过程。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如此。

特别是直接关乎自贸港市场主体、社会群体切身感受和现实利益的政策,为什么不能在一开始就平实、朴素、浅白、通俗一点呢?宏观上、抽象上、原则上的太多,高大上和文绉绉的太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

“界面”不宜人、“接口”不友好,很多事情一开始就“弯弯绕”,结果打折扣就可想而知了。

说到底好的政策是不需要“翻译”的

好的政策执行成本是低的。无论是行政成本,还是时间成本。

有的政策穿靴戴帽,层层嵌套。先是发布指导意见,再是具体规划、解释文件、实施细则,最后是行动方案、评估反馈报告等等,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整套程序和动作下来,且不说人力物力成本,时间成本就耗不起,有时候几个月乃至大半年就过去了,“文牍主义”很多时候就是形式主义的孪生姊妹。

好的政策是上下贯通的,受众群体是冷热相通的。

“只好看不好吃”的所谓好政策注定是持久不了的。

有的投资商反映说海南自贸港政策宣传的很好,结果来了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不能看广告,得看疗效。海南在政策推进方面,有时候前后落差较大。

所谓“政策宣传排水管,政策落地毛细管”,“政策漏斗”现象突出;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来之前听说海南政策很开放,随便生、随便要,来了发现不是要“结扎”就是要“戴套”。

所以,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的“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试想“任督二脉”如果不打通,经济肌体怎么能通透呢?

就比如针对海南“菜价贵”这一老大难问题,老百姓吐槽日久,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雷霆出击多管齐下,但后续结果呢?很多时候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遗忘的。

02

二是市场环境,就是赚钱难不难?

过去几年来,感觉每年都是最难的一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问题是不难的时候都没赚到钱,还有什么比赚不到钱更难的呢?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物价、水电、人工等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做实业确实很辛苦、很难。

我有时比较留意之前一些街区商铺的经营和转租情况,海口有的街道上商铺这几年基本上换了一茬,国贸、世贸等商铺的转手率至少在30%以上(疫情放开后,商铺关门转让倒闭的情况目测更严重了,应该引起重视)

这说明商铺经营难,连维持保本都不易,赚钱就更不易了。

诚然大环境如此,甚至有的行业冰冻三尺、寒风彻骨,现在经济恢复才刚刚回血,海南确实也很难独善其身。

但既然建设自贸港,就得让人们看到增量空间,就得卓尔不群,就得让市场主体实实在在感受到暖流和希望。

鉴此,要千方百计扩大自贸港早期政策的受益面和覆盖群体,要不然几道政策“筛子”筛下去,参与自贸港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人才获得感有几何呢?自贸港的红利如何切实体现呢?

03

三是社会环境,土壤肥不肥?

就是华为任正非先生讲的土壤肥力,能不能多打粮食。

我觉得要着重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土壤肥力能不能20年如一日让老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另一个是能不能让新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生根发芽。

要看整个社会土壤是不是崇尚创业兴业,社会环境是不是对企业家和投资者更开放更包容。

我这方面感触比较深,之前我去西部某市县基层宣讲自贸港政策,很认真备了课,还做了图解,把自贸港政策总结为123456、11,确立一大战略,参与两个循环,实现三步走,落实四大定位,突出五大特点,推进六大自由便利、搞好十一个重点园区。

整体上自认为概括还比较形象,但宣讲中有个学员好像是村干部出去抽烟,估计没听到,回来后刚好看来这几个数字就琢磨,举手问什么意思?

我说你觉得呢?

他说我咋看咋像彩票的彩码,说你看123456,主号出来了,11号就是“特别号”,我只得苦笑地说:你买一下试试吧,看下自贸港政策的手气。

他说肯定是闹着玩,八成浪费钱。这种连号很难中的。不说则已,一说肯定是老彩民,实操经验丰富。

但我到深圳、上海出差,人家出租车司机给你谈的却是创业板、科创板怎么中签,甚至人家水产店老板以“螃蟹劵”洗坏了谁受益谁受损来分析央行货币政策,讲的也是八九不离十。

虽说讲的都是赚钱的事,都是人作为经济动物的本分,但感觉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所以说经济社会的土壤怎么样?

要多想股票,而不是想彩票,琢磨股票的地方都发展了,琢磨彩票的地方还任重道远呐。

对于企业生存而言,好的社会环境是即使企业不赚钱也能熬得住,能扛得起,挺过去再赚钱,这是让先行者成先驱。

反之呢则是让先行者都倒下,成了先烈,长此以往投资必然萎缩、企业信心自然缺失。

联系到近年来海南各市县比拼经济、你追我赶的态势,有记者曾采访说临高、东方两地经常“吊车尾”,让谈一谈有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我就从区位特点、产业投资、经济结构、人口基数等方面一通对比。

谁知他狡黠一笑,调侃说没那么复杂,你没发现这两个地方都热衷吃猪肉么?(烤乳猪)。

我说不带这么地域黑的,还能不能正经地讨论经济问题了?

其实吃不吃猪肉并不重要,国内吃猪肉闻名的百强县多了去了,关键还是看能不能奋起直追,能否知耻而后勇?

俗话说:扮猪吃老虎,那说明有进取心、而且有韬略,如果是扮猪吃猪那可就坏了。

一个地方招商引资,要让企业家看到好“钱景”,而不是许几个愿、画几个“饼”就够了,必须要有务实可行的项目来支撑。

最近临高、东方其实也在奋勇争先,努力谋划推出一批交通基建、物流储运、旅游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的高质量项目,把项目“盘子”端到面前,把产业“远景”拉到眼前,企业家一看项目就能把大账算清楚、把利润空间搞明白,自然就会“意动”“心动”乃至“行动”。

“临高启明、东方不败”,这可不只是文学形象,而是实打实的新变化,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

说到淘金自贸港,可谓八仙过海各有各的路数。有的赚市长的钱,有的赚市场的钱,还有的赚未来的钱,这几年在免税零售、基建交通、数字服务、食品贸易等领域不乏赚的盆满钵满的早期受益者。

中国中免作为典型代表企业自不待言。

比如,我了解到生态软件园一家叫方是哲如(海南)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企业,名字很怪异,业务也很特殊,但得益于自贸港政策成长迅猛,成立短短一年多,就接连斩获几项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大单,目前A轮融资估值已达2亿人民币,堪称海南大数据行业的未来黑马之一,公司对自贸港的“钱景”绝对是心中有“数”。

再比如,有家做燕窝贸易的岛外企业,看好海南燕窝加工生产前景,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谋划通过“两头在外”和“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模式做大高端燕窝加工贸易,从而抢占中东“清真食品”大市场和中国内地高端滋补品市场。企业负责人自诩,每天就是考虑做出好燕窝,琢磨的都是“鸟事”。

但玩笑归玩笑,“鸟事”做好了就是盛事。

当然,海南自贸港在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也要着力帮扶本土企业成长,要给予本土企业与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例如,可否出台政策:凡本土企业在本地增加投资,对新增投资部分视同招商引资任务,这样就不至于“招来女婿冷落儿”,保证一碗水端平。

最后做个总结,海南自贸港政策好比消博会上的精品展销,把世界各地最好的顶级食材都搬过来了,日本的金枪鱼、澳洲的大龙虾、西班牙的火腿、加拿大的鱼子酱、挪威松露以及法国红酒等等一网打尽,最后端上桌的究竟是满汉全席,还是一锅东北乱炖?那就见仁见智,看厨师烹饪的水平了。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是自贸港建设最核心的参与者,也说是市场大潮中的佼佼者和弄潮儿,真诚祝愿大家发扬企业家精神,迎接大风口,找好小切口,既要赚人气、名气,更要聚财气,特别是要紧跟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步伐,从躺平变平蹚,从佛系变狼系,从土派变洋派,在这片天涯热土上开创企业和人生发展的第二曲线。

(添加好友请备注机构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