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中国名校长冯恩洪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中国人的本事是,人家先发明出来,我来改进,然后优化,最后变成我自己的东西。但是说到发明创造,我们是不行的。他追问:“为什么中国人从0到1不行,从1到99人才辈出?”
这段访谈,激起了很多国人的思考和讨论。
1、为什么要强调从0到1的能力?
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天仪研究院CEO杨峰长年在自媒体平台上坚持科普。他感慨,一个国家要强大,和全民的基础素质教育分不开。但目前遇到的情况是,民众普遍缺乏“思辨和逻辑”。
冯恩洪教授说:“说到底,这和中国教育课堂里压根就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相比较西方教育,这一点确实是中国教育的短板。
谈论这个话题,在当今这个时代很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有些迫在眉睫。
过去的30年,中国充分享受了从1到99人才辈出的红利,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必须要“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
从0到1的能力,将成为我们中国能否在下一轮全球发展中取得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2、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脑科学专家拉马钱德兰教授在《心智》一书中说:真正触发新知识的,不是聪明的脑袋,或已有的存量知识,而是我们在生存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是触发知识的开关。
问题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引发创造的动力和动机。
为什么商业奇才马斯克能同时跨越几个不同领域开创全新的科技前沿?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一直推崇物理的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一层层提问,找答案,然后看到问题的本质。
“物联网之父”阿什顿也曾说,在解决问题中再出现新的问题,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循环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与探索。
而教育的本质,正是培养这种追问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热度非常高。“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总会抓着爸爸妈妈问‘为什么’,长大后却丧失了这种能力?”
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回答是:小时候对什么感兴趣就探索什么。长大后,学习变成了一种要求。不管你爱学不爱学的,都得学。为了考出好成绩,大量刷题、背记,却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探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就慢慢磨灭了。逐渐变成了“被动学习”。
所以,想培养孩子的思考力,首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引导孩子多读科普书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好方法。
好的科普书都很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相结合。
我儿子小学时候,就特别爱读科普书。他的脑袋瓜里,经常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想法。当时我会觉得不着调,没想到了初中,学生物、地理、物理这些学科很着调,不用怎么费功夫,就能考前几名。
不少家长来找我打听儿子是怎么学习的。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要不要背书,刷没刷题?抱怨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学习太不认真了”。记得儿子第一次生物考第一的时候,还有人问我,孩子有没有提前学过?
提前学,是有的。因为小学时读过的那么多科普书就是在启蒙啊。但有没有刷题,是真没有。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和方法,我想那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同。
儿子小时候看科普书,总爱天马行空的想问题。所以现在到了初中学科学类的课程,一样很喜欢提问题。遇到不理解的,总会刨根问底,或者动手做个小实验。他说,提问、答疑肯定是能帮助他理解的。有时候即便一时理解不了,但是问着问着,想着想着,好像也就悟到了。
所以,大多数孩子学生地、物理化学,靠的是死记硬背、套用公式。但儿子是去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学习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思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埋在孩子的心中,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梦想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一点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