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

新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的大著《中华文明五千年》。本书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全面地再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细细品读,觉得该书有如下特色值得称道:

  • 一、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作者不仅具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与具体,而且具有思想家的灵动与抽象。本书随处可见冯先生已有研究的硕果和他的特别的思路、话语。如他在反思前贤的基础上重新释读的“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中华”,他对中华文明的“生态”(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的讨论,对中华文明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韧性)的概括等,都带有他的个性的色彩。他对中国文化史、文明史已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如第三章第六节《元典的订定与发扬》中,关于“中华元典”及“元典精神”的诠释;第四章《一统整合--秦汉》中,关于国家统一与整合、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统文化”的典范意义的阐发;第九章《垂暮新变--明至清中叶》中,关于明清文化的异动,明清之际的非君思潮的论述;第十章《转型时代--清末至五四运动》中,关于近代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华文明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型的讨论;凡此种种,都建立在作者几十年辛勤耕耘的基础之上。也许在这里只有简明的结论,但其背景却是作者艰苦的研究过程,以及积累的诸多成果;尤其是在其中反映出来的冯先生史观的特殊话语。

二、 思考卓特,见解独到

冯先生善于读书思考,随时做到了学与思的积极互动,他的大著不仅客观呈现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而且随处寓于启发,点醒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评判、总结中华人文历史的得失、成败、兴衰、优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健康地面对当下与未来的世界。

如关于两宋文化的评价,读者诸君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书第七章《精致内敛--五代、两宋》对宋文化的评价,从“集权与右文”说开去,继之论述“学校与书院”、“儒学复兴与理学建构”、“宋词与文士雅趣”、“市井风采”、“科技华章”、“文运南移”等,生动活泼,情理交融。作者陈述了词、画、文玩与理学所展现的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又描述了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检视了两者的张力,似乎在不经意间,以四两拨千斤,寓评于述中。又如在第八章《朔方冲击--辽、西夏、金、元》中,作者对草原游牧民族兴起的过程的描述,以及在瞬息万变、震荡迭起的历史大变动中,中华文明所经受的剑与火的锻铸,展示出包容万千的生命活力的评析,都有深刻的觉识流淌在字里行间。

三、史论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逻辑与历史、普及与提高、理想与现实、思想理论的深刻性与文字表达的流畅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作者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论说中指出:文明是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其间有量变、渐变,也有质变、突变。如果说,古代中华文明大都处在量变、渐变之中,那么,近代中华文明则发生了质变、突变。这与18、19世纪的世界形势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咄咄逼人地向东方拓展,而中国却以其悠久历史铸成的惯性与自尊,力图维系封闭格局。冲突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将这一冲突以血与火的形式彰显于世。中国战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商品、炮舰、鸦片和不平等条约将中华民族裹挟进世界统一市场,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与异质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灵与肉、笔与剑的交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型。

冯先生的这部著作雅俗共赏,既可以给研究专家以启发,又适用于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国民阅读,便于普通老百姓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本书不仅文字简明隽永,而且配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片均经过精选,印制又十分考究,色彩绚丽,线条清晰,给读者以养眼怡情的享受,令人爱不释手。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