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邢方贵 编审/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检索人类的发展进程,大都知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直到今天的智能机时代。但笔者以为,这个进程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姑且叫“陶器时代”吧。这个时代发端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之间,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浅陋的我并无故作惊人之笔而图扬名立万之意,实实在在是通过对一系列考古学术文章的学习,对郧阳悠远而辉煌的历史经年的考量而感悟到这一点,也就是千虑之一得吧。
说“陶器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考古实证,是青铜器时代的主要器型如鼎、罐、鬲、甗等,实际上是源于陶器器型。
更重要的考古实证,是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必须先做出陶范。故青铜器时代之前,应当是陶器时代。
原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分野,就在于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推想起来,他们在生存斗争中,应该是首先使用捡拾来的石块、木棒类去追逐或驱赶野兽,进而打击、磨制石刀、石斧、石镰类以分割兽肉,收割植物种子类。但极难把坚硬的石头加工成容器,以满足取水,盛装流体食物的需求,而冶炼金属制造容器还遥遥无期。也许,森林大火漫烧过的土地上,野兽踩踏过的蹄窝,经大雨淋过,积满了水而并没毁坏给了古人以极大的启示,随处可取的泥土捏一捏,烧一烧,就制作成了最原始的容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大约六七千年前郧县汉江之滨的大堰大寺人、青曲店子河人就是这样烧造最原始的陶器了。其后的数千年里,汉江之滨的郧县人代代相传陶艺,把陶器烧制得日益多样而更实用。而且陶器烧制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这不是推想,而是考古实证。2015年《南方文物》刊载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长江的论文《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及其与陶器生产初探》向我们展示了史前郧县人烧制陶器的进程:
“ 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陶窑发现地点有三十多余处,陶窑百座以上。其中
仰韶(距今7000——5000年前)、大溪(距今约五六千年)文化时期的有湖南……,湖北公安王家岗、江陵朱家台、宜都甘家河,郧县大寺、店子河,河南……,陕西……”
屈家岭(距今约5300年至4600年)文化时期的有湖南……,湖北汉川晒网台、巴东李家湾、荆州阴湘城、随州金鸡岭、丹江口观音坪,郧县中台子、青龙泉、刘湾,河南……。
二里头(距今约3800-3500年年)文化时期的有湖北武汉盘龙城、丹江口熊家庄、郧县辽瓦店子等遗址……
石家河(距今约千年)文化时期的有江西……,湖南……,湖北荆州阴湘城、石首走马岭、荆门林叉堰冲、天门肖家屋脊、大冶蝎子地、十堰双坟店、房县七里河、郧县辽瓦店子,河南……,陕西……。”
上述,就是生活在汉江之滨郧县的我们的先祖先民传续六七千年的制陶工艺的“路线图”。
这里,不妨从考古专家的学术报告中选录一二,以见郧县陶器烧制的辉煌历史:
“大寺文化遗址发现的文化遗迹有灰坑27座,发现的文化遗存有墓葬18座。主要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其次是石器和骨、角器。陶器是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有夹砂红陶、灰陶和细泥红、灰、黑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彩陶钵和盆、红顶碗、尖底瓶、夹砂罐、圜底罐、双耳罐、篮纹高领罐、蛋壳彩陶杯、圈足杯、喇叭口高柄蛋壳灰陶杯、圈足盂、罐形鼎和水口篮纹大瓮等。”
“青龙泉文化遗址可分为青龙泉仰韶文化、青龙泉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其文化遗物非常丰富,以陶器最多,半数以上是夹砂灰陶,另有细泥橙黄陶,细泥黑陶、红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黑皮陶。最主要且有代表性的器物敛口带流罐、敛口钩唇橙黄口灰腹碗、乳钉纹高领罐、弦纹盆形鼎和敛口侈沿罐、敝口尖唇薄胎红顶碗、圈足盂、划纹高领罐、彩陶高领盂、斜方唇红顶碗、蛋壳彩陶杯、罐形鼎和彩陶纺轮、鼓棱口红顶碗、扁条足斧形鼎、敞口厚胎杯、橄榄形篮纹罐、花瓣形纽器盖、镂孔粗圈足浅盘豆和喇叭口澄滤器等。”
“辽瓦店子文化遗址……同新石器时代相比,陶窑有较大的改进,个体增大,出现较厚的窑畀,上有多个圆形火孔。本期地层和遗迹中出土器物十分.丰富,陶器中釜最流行,常见的器型有侧扁足的盆形或罐形鼎、柱足罐形小鼎、篮纹高领罐、瓮、单把或双把罐、大圈足盘、磨光黑陶高圈足豆、盂等。特别重要的是,在2件盏把的同一部位上发现大小和图形完全一致的刻画鸟首人身的图案。
西周中期开始,辽瓦店子遗址出土一组兼具周、楚风格的器物群,以陶鬲最典型……可以视作楚文化接受周文化在早期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特征。这也是楚文化研究中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清晰、特征最明显的周楚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物例证。该时期还发现陶窑、卜骨等重要的遗迹遗物。
陶窑的结构均为前部设半圆形火膛,后部为长方形窑床、尾部有烟道。出土遗物十分丰富,陶器的种类繁多,尤以鬲为甚,有高足高裆的大口或小口鬲、泥质磨光陶的矮裆尖足鬲和罐形小疙瘩足鬲。其他还有盂、罐、豆、鼎、甗、瓮、盆等,年代从春秋早期持续到战国晚期,文化属性和临近的襄宜地区的同时期遗存基本相同,属典型的楚文化类型。”
辽瓦店子西周中期“典型的楚文化类型”的大量陶器,并非楚人灭麇入住郧地带来,而是辽瓦店子属于楚文化源头的重要证据。
正因为辽瓦店子有三四千年的烧窑史,且一直延续到近代,所以此地的原地名是“窑瓦店子”。
辽瓦店子濒临汉江边,江岸上多的是适宜制陶的优质黄土,所以制陶烧窑历史传承三四千年不衰,且影响到附近与它地貌相同的彭家岗、河口店、三门店、盆窑店。
这些制陶烧窑的村落,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各有重点。例如彭家岗以烧砖为主,明初洪武十六年曾为荆州城烧造数以万计的城墙砖,至今的荆州古城上还砌筑有刻着“襄阳府均州郧县”铭文的文字砖。辽瓦店子则以烧瓦为主。“盆窑店”顾名思义就是以烧制碗、盆、罐、米面缸、缸缸灶、蜡台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郧阳府城的百杂店都还卖盆窑店子烧制的各种盆盆罐罐及“黑窑碗”。也有窑上的人挑着大大小小的陶瓦器沿街叫卖。
当时无论城乡,一般家庭的器皿清一色是陶土烧制的“黑窑碗”、瓦盆类。“黑窑碗”有大中小号,大号装菜,盛汤,中号吃饭,小号装豆腐乳,酱豆、腌萝卜丝、腌白菜类“细发”菜或者给小孩子盛饭;瓦盆有头号、二号、三号、四号。老百姓口语中也这样按编号称说盆子。譬如城北观音台下榆树林有一个刘姓汉子(冷遇春长子的岳父),有次在稻场边树荫下捧着个二号盆喝了一盆子稀饭(大约有八九碗),从此人们就叫他“二号盆”……
城市居民小户人家神桌子上摆着的香炉是瓦器,两边的烛台则是用模具压制出来的卧狮状瓦器,“盆窑店”烧的米面缸,口大肚鼓,上面有直径一尺的盖,一尺五高,大约装一斗米或面,又干净又不怕老鼠啃。灶也是陶土烧的缸缸灶,下面支个木架子,内膛用砖头、坯头、瓦块糊上泥巴就可用。万一家里挪腾或搬家,两人就能抬走,方便极了。
小户人家有的祖上传下来三五个瓷碗,或者有在外工作的人带回四个八个细瓷碗,则备极爱护,给家里辈分最高的人用,或者舅家、姨家、姑家来客或新女婿上门用。
至于大户人家,那气象就大不一样,碗、碟、杯、盘、汤勺、调羹都是带花的瓷器的。特别是清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郧阳府城建起规模宏大的江西馆后,大批江西商人就把景德镇的瓷器运来销售,日用器皿外,帽筒、瓷枕、花盆、肥皂盒、头油盒、扑粉盒、牙缸、痰盂等应有尽有。不过大户人家厨房用的盆子,还是瓦器;也有几十个小号的“黑窑碗”,专门用来在笼屉里蒸菜用——这“黑窑碗”受火快,粉蒸肉、条子肉、八宝饭、羊头萝卜、鸡子山药一一在“黑窑碗”里按好上笼,不一会就可蒸熟。需要上席时,厨师从笼屉里端出一碗,用磁盘一盖,翻转来揭起“黑窑碗”,那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蒸菜便以半圆球状呈现出来,白葱、青蒜、红萝卜、黄姜丝也清清雅雅展现出来,真个是色香味型俱全……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社会进步,瓷器,搪瓷器大为普及,这瓦器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说,柳陂辽瓦店子、彭家岗、河口店、三门店、盆窑店这些烧窑专业村,烧窑所需的大批柴火过去依赖茅坪、小岭堂、大岭堂、大岭沟茂密的山林,后来大炼钢铁、支援丹江口水库及二汽建设,山林萎缩,也无法烧窑了。
不管怎么说,郧阳悠远的陶器制作史,贯穿六千年,养育了我们一代代人走向今天。我们应当了解我们的先祖先民这些辉煌的历史!
正因为陶瓦器惠民几千年,所以郧阳老百姓膜拜、祭祀陶瓦“神灵”。据郧县史志办陈治郧先生记载,郧县汉水之滨古遗址重地安阳镇,老百姓把农历二月十五定为传统的庙会日。它不同于各地传统的“三月三”庙会,这个庙会是专门祭祀、纪念“瓦缸爷”的,因为这天是 “瓦缸爷”的生日。至于今,陶瓦器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庙会依旧。安阳镇崌峪前湾村仍供奉有“瓦缸爷”的劳作神像。
推想一下,远古时代的青铜器应当是统治阶级享用的:始制礼器祭祀鬼神,次制酒器、食器、乐器自己享用,继制兵器扩疆拓土,或制奖品颁赐功臣,终制冥器带入坟墓。由于青铜器受到材料、温度与复杂工艺的限制,不可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倒是取材方便,制作简便的陶瓦器方便人们的生活,具有普世价值。
但陶瓦器绝不因为材料简单、容易制作而文化含量低。从考古实证看,郧县几千年前的古遗址出土的那些敛口钩唇灰腹碗、乳钉纹高领罐、弦纹盆形鼎、敛口侈沿罐、敝口尖唇薄胎红顶碗、圈足盂、划纹高领罐、彩陶高领盂、斜方唇红顶碗、蛋壳彩陶杯、罐形鼎、鼓棱口红顶碗、扁条足斧形鼎、敞口厚胎杯、橄榄形篮纹罐、花瓣形纽器盖、镂孔粗圈足浅盘豆、喇叭口澄滤器、侧扁足的盆形或罐形鼎、柱足罐形小鼎、篮纹高领罐、瓮、单把或双把罐、大圈足盘、磨光高圈足豆、盂、把上刻划鸟首人身的盏等,正显现了郧地古人高度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又是后起的种种精美青铜器的式样、纹饰的滥觞。
郧阳传承数千年的陶瓦器,丰富、精美、伟大!
当然,我们不能因郧阳陶器制作的悠远辉煌而把郧阳界定为中国历史上的制陶中心,就如郧县某些轻浮的“学者”,动辄拿自己“发现”或捏造的玩意,把郧县描绘成中国某种文化的中心,糊弄县官以鬻名图利。
应该说,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历史上的制陶业也十分发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王、秦王“渑池会”,秦王为羞辱赵王,强令赵王为他“奏瑟”且让随行史官记录;蔺相如则以血溅秦王相威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随行史官记录在卷,最大程度地羞辱了秦王——我们赵王“奏瑟”是燕赵大地的“阳春白雪”,是“雅乐”;而你秦王“击缶”,是窑匠的“下里巴人”的俗乐!
“击缶”,拍打敲击瓦盆瓦罐也。笔者少年时代曾亲见柳陂盆窑店子在出窑时,窑匠一件件拍打从窑里拿出的盆、罐、碗类。如果发出瓮声,则是完好器皿;如果发出“嘶拉”声,则是有裂纹的废品,随手就扔在地上……
更强有力的例证,是陕西西安临潼轰动世界的兵马俑,全是陶土烧制的。足见陶器制作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由于陶瓦器取材之方便,制作流程之简易,应当说,凡有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域,都有陶瓦器制作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