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语非常有名,叫“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是说北京卢沟桥上刻有众多石狮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多得让人数也数不清楚,就连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你不知道,在四川泸州也有一种说法,叫“泸县的龙桥——数不清”。

这种以龙作为雕刻装饰的古代石板梁桥,由于在泸县各地随处可见,而且现存数量众多,因而被称为隐逸在西南清溪峻岭中的“龙桥群”。

以龙做雕饰的桥梁,在中国并不罕见。但是,龙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且雕刻精美,不仅独步巴蜀,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堪称古桥建筑之一大奇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来了,说走就走,咱们一起去泸县逛一逛,数一数那里到底有多少龙桥吧。

泸县龙桥知多少

泸县龙桥知多少

泸县古称江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时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泸县不仅风光秀美、物产丰富,而且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就连它的古称“江阳”,也是因水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经注》说:“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江,指的是长江;洛,指的是长江的支流沱江。两江汇流之后,是为泸水。江之南为阴,江之北为阳。这座古县在长江之北,这是称它为“江阳”的理由。后来改为“泸县”,却是因为泸水的缘故。

泸县水多,除长江和沱江两大水系外,还有九曲河、濑溪河、马溪河、龙溪河、大鹿溪河等大小溪流近200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言说得好,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为了生产和生活,泸县先民们便在河溪上建造了一座座桥梁,如同古老的经脉一般,串联着四乡八镇。由于其形制大都为石板梁桥,且以龙的形象为主要装饰,故名龙桥。

那么,泸县龙桥究竟有多少呢?

2005年,泸县水利、文物部门经调查发现,境内保存有龙桥140多座,在后来的陆续调查中,又发现了50多座,另外还有100多座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损毁。因此,泸县现域曾经有龙桥达290座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24年(1935)刊讫的《泸县志》记载,泸县境域当时有石桥237座,这与今天的最新调查结果比较接近。

但是,民国时期的泸县境域比现在要大很多,包括现今四川泸州地域之泸县、龙马潭区、江阳区、合江县、纳溪区。而今天,仅在泸县一县境内,就发现290多座龙桥,显然,还有不少龙桥未列入当时县志的记载,故此,民国24年时泸县境域的龙桥应当比县志记载的数量更多,远远超过现域泸县曾有的龙桥数量。所以,有资料说,民国年间泸县曾有龙桥586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上,泸县地域更广。从隋唐开始,先后有泸川县、泸州等行政区名称,1913年改称泸县。如果以历史上的泸县历史区域看,泸县龙桥的数量就更多了。

如此说来,泸县龙桥知多少——这还真是数也数不清。

泸县龙桥何时建

泸县龙桥何时建

据相关资料,泸县现存龙桥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的,百余座龙桥像一条条脚踏祥云的飞龙,隐逸在泸县的清溪峻岭中。

那么,最早的龙桥是建于何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泸县志》(津梁部分)和《募资修泸县特凌桥引》记载:“泸城东不二十四里有特凌桥。传宋志平年中,有女子因母病归省,溪涨不能渡,忽见一木横凌水面;遂舍生以渡,人以为孝感,寻造桥因名。”这是目前已知泸县龙桥建造的最早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治平年间,即公元1064~1066年,捏起指头数一数,距今差不多快一千年了。

泸县龙桥建造于北宋,这个时间应该是有依据的。因为在泸县,发掘出了大量的石室宋墓,这些宋墓中,有着许多精美的石雕石刻,足以说明泸县的石刻艺术在宋代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代,泸县的军政地位较高,同时经济也比较繁盛,是宋代草市镇发达程度仅次于成都的地区。

宋神宗于元丰四年(1081),在泸州设泸南安抚司(宋代政区分路、州、县,安抚司等同于路一级的军事机构),元丰五年又将四川4个路中的梓州路和夔州路的兵马钤辖司迁至泸州,使得泸县的军政地位几乎与成都相当。

另外,由于泸县地处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水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也十分繁盛,使得四面八方的人们,特别是比邻的重庆大足石匠纷纷涌入泸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刻画过佛陀笑靥与菩萨慈悲的能工巧匠,把他们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艺,在泸县化作了宋墓中的一方方精美绝伦的石刻和龙桥上一条条气势磅礴的卧龙。

到了明清两朝,建造龙桥的风俗在泸县达到了巅峰,其中尤以明代洪武、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等时期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泸县龙桥大多建于古驿道上,基本上呈三里一座分布。桥身最长约百米,最短的仅1米左右;雕龙最多的有6条,最少的仅有1条,刻有两条的最为普遍,有83座之多。

泸县龙桥群里,最有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龙脑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脑桥地处泸县福集镇,九曲河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自北向南注入沱江。

这座建在九曲溪上的龙桥全长54米、宽1.9米,有十二墩十三孔,连同两边泊岸共十四墩。桥墩由4块条石垒成,最上面一块开凿凹槽,两块石梁板并排卡入凹槽为桥面,是一座典型的榫卯结构石墩石梁桥。

龙脑桥中间的八座桥墩的墩首上,四条巨龙位于中央,桥的两边还分别雕有青狮、白象,还有两只蹲坐的麒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龙兽雕刻,无论是整体神韵,还是它们的眼、耳、鼻、眉、须、髯、角、甲、翅和流云等细枝末节,无一不精致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龙脑桥宏伟的气势与奇特的艺术,就连乾隆皇帝对它也极为关注,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颁布圣旨:“钦命永宁道泸州城北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隐藏在偏远山区的石桥,竟让远在京师的乾隆皇帝亲自下诏保护,翻遍整部中国史,恐怕也找不到几个例子。

泸县龙桥多奇妙

泸县龙桥多奇妙

中国古代桥梁结构按静力体系可大致分为三类:梁式桥、拱式桥和悬索桥。

悬索桥的早期,是植物藤索为主,后来发展为铁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长征经过的泸定桥就是这种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拱桥的代表是赵州桥和卢沟桥,它们以历史悠久、建筑科学、关联重大事件而闻名天下。

中国梁板桥的杰出代表则是泸县龙桥,尤以龙脑桥为中国第一。

所谓的“梁桥”,是由梁作为桥的主要承重构件,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支座只产生垂直反力而无推力的梁式体系桥的总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桥,古时亦称作平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桥梁。其外形平直,结构简单,修建容易,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如果桥梁的跨度太长,就立几个桥墩,把木板或石板架在桥墩上,再用榫卯连接,使之更加稳固。

中国古代桥梁下部结构什么时候采用石墩形结构,迄今尚无定论。

秦以前的桥梁形式已不可考,晋朝伏琛《齐记》有“始皇造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海神为之驱石竖柱”的神话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的桥梁,见于1953年在成都青杠坡汉墓中出土的东汉昼象砖上,桥梁下部是桥柱,柱上有横楣梁,上架梁木,梁上铺石桥。

直到《旧唐书》中始见石墩构造的记录:“李德昭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更无漂损。”是说唐都门中桥和利涉桥,每年都要被洛水冲坏,李德昭便把桥墩改造成石尖墩形结构,能减少水流的冲刷,使桥梁更加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宋代,石墩梁桥得到了广泛采用,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而且在结构与建筑技术上日益创新,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其中尤以泸县龙脑桥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

那么,泸县龙脑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成为梁板桥的中国第一呢?

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梁板桥的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几块长条形石板利用榫卯结构,架设在石墩之上,不设栏杆,没有雕砌,以简单实用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桥梁,从单纯的道路交通工具进入欣赏性的道路文化阶段,其标志就是泸县龙脑桥。

此桥不仅雕有4条欲飞欲动的巨龙于中央8座桥墩上,还分别雕有青狮、白象和麒麟。青狮张口含笑,脚踏绣球;白象长鼻弯曲,饮水河中;麒麟怒目圆睁,威风八面。四种瑞兽同聚一桥,造型别致,气势磅礴,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开创了中国梁板桥装饰史之先河,是我国桥梁石刻造型艺术的璀璨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桥,也有雕刻的,比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当它们讲究的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栏杆改”,多在栏杆上雕刻花纹、瑞兽。

泸县龙脑桥没有栏杆,便在桥墩上做起了文章,而且这篇文章从一开始酝酿,就做得很大,彻底摆脱了梁板桥建筑史上单调枯乏的状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水平,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从简单实用走向艺术浮华,又不脱离实用价值的开山杰作,也是古代中国以文化表达为主、兼具实用价值的首屈一指的文化型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泸县龙桥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独特的雕刻技艺,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也是泸县一代一代水利人兴水之利、除水之弊、借水之力、为民造福的真实写照。

时至今日,泸县水利人以“兴水图强”“护水惠民”为己任,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努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为泸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