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位于石家庄和太原中间位置,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72年前,阳泉还只是一个数百人的小村庄,72年后,阳泉成了拥有140多万人口的闻名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的默默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阳泉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在晋冀两地名噪一时,影响之深,延续至今。

在阳泉,几乎人人都知道自己家乡有着“小上海”的美誉,并时时引以为自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阳泉“小上海”美誉的来龙去脉。作为“亲历者”“见证人”,今天,我来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大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纯朴年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煤炭作为共和国的工业的粮食,一时间需求量非常巨大。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多出煤、出好煤,阳泉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和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更是时时刻刻跑着最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煤矿生产任务不断加大,对运力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阳泉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境内大小煤矿星罗棋布,优质煤炭堆积如山,但是运输能力极度低下,全市所有的地方煤矿,没有一辆运煤车辆,只能靠驴驮马拉,效率十分低下。

为此,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1958年前后,阳泉市政府邀请上海、江苏、石家庄、青岛、天津、武汉等省(市)组织零星的临时性的汽车运输队伍,带人、带车、带油、带粮到阳泉,开始以自拉煤为主的经济协作工作。同时9358部队也派出部分车辆和官兵,帮助白羊墅煤矿等几个国营地方煤矿抢运煤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阳泉市各地方煤矿的煤炭外运效率依然十分低下,加之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许多煤矿频频“放高产”,一时间原煤产量呈井喷式大幅度增长。生产出的煤炭长年在煤场堆积如山,运不出去,风化、水冲,乃至自燃,造成极大的浪费。

抢运存煤,成了当时阳泉经济建设最为紧迫的事情。为此,阳泉市就与煤炭供应紧张的上海市协商,议定双方进行长期“协作”,阳泉向上海输煤,上海向阳泉输送生活日用的轻工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7月,受阳泉市政府邀请,上海市政府派出上海市运输三场402汽车大队,驻扎阳泉市白羊墅煤矿,帮助阳泉市、平定县各地方煤矿及许多社队煤窑运输煤炭。

到1985年12月车队撤点回沪,26年间,上海402车队共为阳泉、平定运输煤炭上千万吨,有力地支援了阳泉、平定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

26年来,上海402车队营运车辆一直保持在60辆左右,是当时阳泉境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公路运输能力最强的汽车运输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6年来,先后有上千名上海运输工人来到阳泉工作生活,与阳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但为阳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风尚,也为阳泉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工农业生产所需的诸多紧俏物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生活日用品、轻纺织品,大量涌进阳泉各大百货商场,引得太原、石家庄的人纷至沓来,阳泉一度成为晋东地区最繁荣、最热闹、最具特色的购物城市,在当时被称为“小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段历史在阳泉任何官方文献史料中均无记载,也因此,很多阳泉人对自己家乡“小上海”美名的来历一无所知。这支成就了阳泉“小上海”美名、为阳泉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上海车队,已然被这座城市遗忘。

留住回忆,就是展望未来;不忘历史,就是与时俱进。阳泉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有赖于千千万万阳泉人和千千万万“外地人”共同劳动和默默奉献。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外地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支在阳泉驻扎了26年之久的上海车队,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对阳泉经济文化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白羊墅煤矿子弟,我与上海402车队朝夕相处十多年,非常热爱这支熟悉而亲切的车队。为了这一忘却的纪念,我在上海402车队师傅及阳泉市白羊墅煤矿子弟的帮助下,四处收集资料,伏案奋笔疾书,历时半年之久,写下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较为全面概括上海402车队历史的史料性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支成就了阳泉“小上海”美名的上海车队》,并荣获青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辈不才,力虽微薄,愿与大家一起,用我的真诚,用我的文章,为奉献者存档,为劳动者歌唱,为“小上海”时代的家乡阳泉鼓与呼,并以此致敬上海402车队、致敬上海汽车运输工人、致敬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