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产生的源头和土壤,加强基础研究,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为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我国开始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深入分析以“强基计划”为代表的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有着重要意义。

强基计划提出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习近平同志说,“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强基计划的内容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同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专业。

强基计划有明确公开的报考流程。月底前,高校公布招生简章;4月,考生网上报名;6月,考生参加统一高考;6月25日前,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6月26日前,高校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7月5日前,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根据教育部规定,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不低于85%。

从近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来看,强基计划主要招收两类学生: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第二类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该类考生须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以下简称五大联赛)二等奖及以上。强基计划非常适合基础学科突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优秀考生报考,这类学生如果单靠高考成绩也许无法考上39所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强基计划给予这类考生优惠同时,建设国家的基础学科,达到双赢。

强基计划的特点和展望

“强基计划”是中国当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政策角度看,这个计划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与高考的联系更紧密。通过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85%这个清晰的界定,“强基计划”再次明确和强调了高考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高校的任何选拔录取工作都必须在高考这个大框架下进行,不能脱离这个基本框架自行其是。

二是强调高校的选拔自主性。高校可以而且应当在总成绩的15%的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人才选拔培养理念和特色。特别是对于审辩式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对于入围“强基计划”的学生而言,15%的权重是可以对录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是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强基计划”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特点,探索多维考试评价方式,不搞一刀切,为最终实现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这既是新高考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破“五唯”的具体体现。

四是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拔尖计划”入选高校对入选考生都采取单独编班,并配备高水平师资,实行导师制。为保障培养质量,采取阶段性考核、动态进出。为入学考试的后续发展设立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提供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强基计划”将英才理念延伸至人才培养中,提升了育人原则与选拔理念的契合度,强调了招生、培养、发展之间的联系。

人是基础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创造力、思想性和对事物的非凡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为了实现基础学科的发展,首要的是吸引足够多的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于基础学科。我们常说,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难道仅仅是英雄主义的召唤吗?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徐光宪先生曾四次改变科研方向,每一次都是为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他在为国家贡献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战略所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同时也是资源汇聚之地,机会就诞生在这些领域之中。国家战略就是“风口”,年轻人应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努力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