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明生在村里有个外号——“崔神经”。

这个外号大概是从他三十几岁的时候叫起来的,那是八几年,刚刚吃饱饭解决温饱,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紧巴,舍不得吃穿,可崔明生却花了60多块钱从县城新华书店买回来一本农业技术书籍。

村里人听说后都笑话他,老婆也跟他冷战了好几天,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崔明生求知的热情,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本里的知识,并且学以致用。那一年他种出的棉花让乡邻刮目相看,花苞又多又大,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村里的老会计说:“如果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世,也会来参观你的棉花!”

对于种地,崔明生有着朴素而执着的理解:“我弄啥非得弄出个样儿来,种地也一样,你得把地当回事才行,必须相信科学,在管理上下功夫。”

虽然顶着个“神经”的名号,但崔明生的地却越种越好,产量越来越高。特别是2014年秋天,河南多地发生秋涝,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大片的花生早衰落叶,一薅就掉果,唯独崔明生家的花生仍然青枝绿叶,没有影响收获。

这下村里炸开了锅,都来问他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崔明生也不保守,告诉他们用了芸保凯。当时芸保凯刚上市不久,很多人没听过,再一听价格就摇摇头走开了,但崔明生却认准了这个产品,并且一用就是十年。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崔明生的地种得少了,但不管种多种少,他家里的芸保凯一直没有断过。他说:“我70多了,儿女都在外地有正式工作,一直劝我们老两口别种了,去城里养老,但我放心不下这些地,只要不倒下,就会一直种,芸保凯也会一直用。”

芸保凯用了十年,也宣传推广了十年,为了让大家尽快用上,崔明生甚至挨家挨户去做工作。

去年,他的9亩花生,卖了3万多块钱,合一亩地三千多,而地邻的花生一亩地却只卖了2000多,崔明生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自己的丰收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为地邻不听自己的劝告用上芸保凯,造成这么大损失而难过。

“有些人一时半会脑筋转不过弯来,也有人见我这么热心宣传芸保凯说些风凉话,我不在乎,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啥也不图,就是心善。我没啥本事,不像慈善协会给人家捐多少钱,但我觉得把一个好产品推荐给大家,让大家都能多收入,也是行善。”

十年来,在崔明生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用上芸保凯实现增产增收;

十年间,无数农户的信任,无数家庭对丰收的渴望,也激励着我们,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提质增产路上不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