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公书院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通讯员 陈奕坚 图/夏海滨)4月18日,同安区正式启动文物活化利用征集活动,首批遴选十处文物建筑,公开征集文物活化利用合作伙伴,期望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一起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潮”起来。

今天,本报为您介绍首处文物建筑——文公书院,这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距今已有673年,与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深厚的渊源,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在同安延续的实物见证。

史文化价值高 现存朱熹画像及相关石碑

文公书院位于风光秀丽的大轮山南麓,梵天寺藏经阁后。入口处,可见门额悬“文公书院”匾额,以及一副“轮峰挺秀源远流长,紫阳过化祠院轩然”石刻对联。

书院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坡而建,为前后两落古厝,前低后高,两侧为石阶廊庑,总面宽17米,通进深17米,东侧另建一列两层护厝式书舍。书院东廊立有经修复的明隆庆二年(1568年)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所撰的《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石碑;西廊立有理学名宦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石碑,系2016年重新雕刻。

书院的后落为敞厅形式,厅内后墙嵌有朱熹半身石刻画像,为明成化年间雕刻,高2米,宽0.89米。画像中,朱熹身穿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形态自若,相当传神。

历经多次重建 延续朱熹“兴贤育才”思想

文公书院初名大同书院。据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元至正十年(1350年),同安县尹、孔子五十三世孙孔公俊在城内学宫东侧兴建大同书院,既祀文公(朱熹卒后被宋宁宗赐谥“文”,故世称“朱文公”),也作讲堂。大同书院建成后不久,便毁于兵火。明成化十二年,于县城东门重建文公书院,并石刻朱熹画像。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记载,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梵天寺是其时常游咏之处。昔日朱熹守漳州时,建书院于开元寺禅刹之后。明嘉靖年间,林希元倡议将文公书院迁建于梵天寺之后,也就是现在书院所在之地。书院敞厅后墙的朱熹石刻画像,也是当年从县城东门的原址迁移过来的。

文公书院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延续的实物见证。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所著《同安文物选粹》介绍:文公书院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是明清时期宣扬朱程理学的活动场所,也是辅助县学培育科举人才的补充学校,它具有崇祀先贤、讲学藏书、修身养性的职能。光禄寺少卿蔡献臣、五省经略蔡复一、“会元传胪”许獬等都曾在文公书院读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