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新冠话题再一次冲上热搜,有人表示自己开始“二阳”了。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新的变异毒株XBB.1.16病例。随着五一小长假的即将到来,全国范围内出游聚集人次会明显增多。那么,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会出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的源头,来自于被称为“大角星”(Arcturus)的新型毒株:XBB.1.16。

XBB.1.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属于XBB家族,是目前全球正在流行的600多种变异株之一,也是137种XBB亚分支之一。

目前,XBB.1.16已经占据了美国中南部地区新冠病例的21%以上,并导致印度新增新冠病例重回过去8个月新高,或成为全球下一个主要变种病毒。

这不禁让人担心,我们还会经历之前疫情高峰时候的形势吗?

XBB.1.16致病率和重症率

目前无明显增加

今年1月份,世卫组织首次发现XBB.1.16,在3月22日将其列为“监测变异株”。

“监测变异株”的定位,意味着这种新毒株具有更明显的增长趋势。

XBB.1.16的S蛋白上的新增突变位点,使其比父代XBB.1更容易传播,且免疫逃逸能力与XBB.1.5相当。

但其危害性,并没有显著提高。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暂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或死亡增多的报道,也未见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疾病严重程度更高的报告。

但在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等脆弱人群中,不排除因个体差异引起较重的临床表现。比如引发热议的“儿童感染后多出现眼角膜发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印度和部分国际媒体报道,XBB.1.16可引起儿童眼睛发痒、发红(结膜炎),出现“粘眼”,非脓液。

这种临床表现也并非首次出现,类似眼部症状在之前的新冠感染病例中也有过报道。

如果近期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近期内不太可能

发生大规模二次感染

对于近期的新冠疫情趋势,专家表示,因为许多地区已经宣布可以不戴口罩,很多人也放松了个人防护,再加上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人员外出及聚会可能增多,感染人数有可能会增加。

从各项数据来看,小规模感染似乎难以避免,但不至于大面积扩散。

一般来说,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在3至6个月体内具有较强的抗体,再次感染的概率较小。

印度之所以感染率飙升,是由于相比中国,印度已过了抗体有效期,前一波疫情在去年7月前后,距离现在已有超半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中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

即便新毒株在国内传播,大概率也不会出现印度这类激增状况。

未来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面对新毒株来袭,虽然目前预测国内大部分人群抗体还在起作用,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新一轮感染。

对于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仍然需要提高警惕。

在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开的《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提到了:

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具体的目标人群主要覆盖:

  • 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
  • 3-17岁未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 18岁以上未感染,且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
  • 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近期出现了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应就近前往发热门诊就诊,以抗原检测区分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另外在人多的场合,口罩仍然是防范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更要保持疫情期间养成的卫生习惯,防患于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形势来看,部分专家认为新冠目前正在走向流感化。会在一些人群当中反复出现散发病例,到了冬春季发病率可能会增加。

以后会不会出现免疫逃逸能力非常强的病毒导致疫情高峰,需要对变异情况进行持续观察。

对于疫情的各种消息,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还是需要适当提高防护。提前预祝大家度过一个安心、快乐的五一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