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的传承方法会被重构,引导很重要。”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上

图片来源|受访者

“到底什么是AI?AI和人有什么区别?AI为什么会写实、会翻译、会下围棋、会编程、会画画?……”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回答?

在王咏刚看来,在AI2.0时代,教给孩子很多所谓的表面的技能,教给孩子很多所谓的“死知识”,意义可能没那么大了。比如,今天孩子背诵再多的东西,也背不过AI。从在这个意义上讲,核心还是思维方法,这是人的一个共同的价值。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王咏刚认为:“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AI,同时,要保持对风险的警惕。‘完全放开’和‘完全禁止’都是不对的,其中,引导非常重。”

AI最终的走向会是怎样的?或许难以预测,但未来可期。

受访人介绍:王咏刚,著有青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AI我知道》。曾是Google 的程序员,现为创新工场CTO,也是一个技术撰稿人,曾在《程序员》杂志开设技术专栏,拥有数个出版作品,包括《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人工智能》(与李开复合写)。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王咏刚于2022年12月撰文提到“AI创作在知识教育领域极度危险”。

以下为对话实录:

#1

“知识的传承方法会被重构,引导很重要”

多知网:您认为,在AI 2.0的时代,教育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王咏刚:我觉得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已经到来了,教育效率会大幅提升。

我认为所谓的拿着固定素材,填鸭式、灌水式的教育,未来孩子都不需要。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跟孩子通过知识、通过思维方法跟孩子不断地做互动,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上限不断提高,这是需要做创造性的思维的。

教育会变成一个效率极高的事情,老师可以跟AI互动,去进行教育互动,去创建教育内容。

第二个阶段,我相信会很快到来,就是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都会变成人和机器去协作来完成教育。

我认为,教育效率提升不是最根本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应该发生在两三年后,在AI大幅进化之后,它的“脑容量”可以记下全球的所有知识,人学一辈子也记不下全球的所有知识。在教育方面,老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AI可以协助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准。

如果每一个老师都想追求成为“真正能够引领孩子心灵方向的老师”,我觉得两三年后每一个老师都有可能在AI的帮助下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可以预期的,而且是充满着想象力的未来。

可以说,知识的传承方法会被重构。

多知网:您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怎么变革?

王咏刚:学校教育我觉得第一要跟上AI 2.0这样的趋势,至少老师可以大胆地引入AI来做教学这件事,同时,要警惕其中的一些风险。目前看风险有很多,比如完全交由AI做作业,使用AI作弊。

从学校来讲,第一,老师们一定要学会利用AI里面去帮助自己去设计课程,跟AI一起去思考问题,因为等于有一个外脑,而且外脑可以24小时工作。

第二,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AI,不能说不让孩子接触AI,也不能让孩子任由自己的方法去使用AI,我觉得缺乏引导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AI,同时,要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我们不希望让孩子完全拿AI来写作业,完全拿AI代替自己学习,这是不行的。不能完全拿来当一个作弊的工具,而是希望孩子和AI能够互相启发。所以学校要起到特别重要的引导功能,这压力也会非常大。

我认为“完全放开”和“完全禁止”都是不对的,其中,引导非常重。如果引导好了,孩子会从里面得到强大的力量,得到强大的思维方法。要引导得不好,就会起到反作用。

对于学校教育方面,现在美国已经面临AI的挑战,一两年内,中国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

#2

“AI 2.0时代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培养孩子,不设框架”

多知网:作为孩子的家长,大家都想知道AI2.0时代,怎么培养孩子?您有什么建议?

王咏刚:我有作为家长的一点思考,不是建议。

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有的事情都变化非常快,孩子接触的知识,以及知识所承载的载体,甚至他所看到东西也好,要远远比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变化得快的多。我们小时候很多事情看的都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今天很多科幻情节都在逐步变成现实。

我认为,最好不要假定孩子怎么样学习,最好不要假定孩子用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框架来学习,大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这件事情。

在AI2.0时代,教给孩子很多所谓的表面的技能,教给孩子很多所谓的“死知识”,意义可能没那么大了。比如,今天孩子背诵再多的东西,也背不过AI。从在这个意义上讲,核心还是思维方法,这是人的一个共同的价值。

多知网:小朋友的思维方法怎么去培养?

王咏刚:这只能让孩子去在生活、学习和游戏里面去潜移默化去体验这件事情。因为对孩子来讲,他还会有认知上的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往往是一种引导式的教育更好一点。

多知网:现在家长也会重视孩子的思维方法,直接体现就是去上一些编程课程、数学思维课程。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咏刚:我觉得那些不是注重思维方法培养的编程课、数学课,比如只是天天做题,天天学编程语言,天天去完成一个具体的知识,那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的思维非常重要,但数学思维的方法不一定去学,解题的意义也没那么大,但是,解题背后有可能藏着一些非常有趣的方法,这些方法让孩子有时候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个小朋友需要去体验一下。

#3

“AI 2.0会改变人类未来使用计算机的根本方式,孩子需尽早接触”

多知网:为什么要针对青少年儿童出版《AI 我知道》这套书?期望达到什么目的?

王咏刚:我们觉得AI代表着人类在数学、在计算机科学、在逻辑科学上的最高的积累水准。所以希望这套书里面涵盖数学的思考方式、逻辑的思考方式、还有计算机算法的思考方式,这些对于小朋友来说是特别最重要的。

我们的观点是小朋友不一定要去学习解数学题,或者学习编程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学解决问题背后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当时觉得特别兴奋的一点。

小朋友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这个时代最新的科技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不应该了解那些过时的技术或者过时的思维方法,应该去尽快地去学到最新的思维方法。现在AGI在不断迭代,我觉得我们有义务让孩子知道,至少孩子长大之后能面对。

多知网:您2021年底出了书的框架,这两年AI技术发展得特别快,这套书的内容会过时吗?

王咏刚:《AI 我知道》这套书没有讲具体的算法、具体的技术,而是讲背后的逻辑。

而AI基础的原理并没有变化,从深度学习出现之后,到现在的ChatGPT或者AI画画的模型,最核心的算法是来源于谷歌在2017年NIPS发表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作者为Ashish Vaswani、Niki Parmar 和其他几位研究者)上提出的经典网络结构Transformer,而这篇论文又是建立在以前的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模型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比如此前的RNN(循环神经网络)、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等。

对孩子来讲,我们诉他们“今天新的算法是什么”或者“算法与算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意义没有那么大。孩子最应该了解的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AI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未来他们去构建AI技术,或者去和AI一起合作的时候,要知道“AI是怎么思考的”。这和具体算法、具体的技术是没有关系的。

多知网:小学的小朋友理解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这套书是图文结合的,除了这种方式之外,怎么让小朋友爱看又容易理解?

王咏刚:《AI我知道》小学、初中的学生都可以看。这套书主要是讲方式方法,不讲具体技术、不讲公式、不讲算法、不讲数学的题目,而是在讲人类经过这么多年研究出来这么聪明的AI,它里面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是什么?这个思想贯穿了整个人工智能五六十年的研究历史。

因此,这套书最核心的思想是让小朋友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懂得数据的概念,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如果懂得数据的概念,小朋友就会明白,天气预报是叔叔阿姨们用大量的数据来去积累知识,来判断明天下雨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从数据到数据的,这和AI的思维是完全一致的。

我想强调,《AI 我知道》不是一套AI的技术教材,而是一套AI的思维方法。

这套书不讲技术,只讲很朴素的常识,很朴素的原理,很朴素的思维方法。我们希望小朋友通过这套书学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AI算法,而是去用人类这么多年积累的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多知网:是不是这一代的小朋友会更加急迫地去学习这样的思维方式?

王咏刚:我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在科技的投资圈,在创业圈,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是,AI2.0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多了一个聪明的助手,也不是说他能帮人类写文章、画画,而是它会改变我们未来使用计算机的根本方式。

类似于GPT这样的大模型出现之后,未来,手机、电脑所有的智能设备都会变成一个嵌入在AI里面的功能了,“应用程序”这层会越来越弱化。比如,我今天就想让GPT帮我安排一个行程,它就是我的秘书,它帮我把行程安排好,甚至订好机票。

可以想象一下,退回二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在没有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老年人的那一代人,他们其实学手机就比较困难。那假设未来应用模式完全被更新掉,我相信我们这这一代人去学未来模式可能也会很困难。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尽早接触、尽早去适应这些特别前卫的、先进的、智能的体验,未来他们就不会陌生了。孩子以后会把一台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当成秘书来用,而不会像我们为了完成一件工作,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未来一代人可能就直接奔任务主题,他们比我们的工作效率要高很多。

本文作者: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以下公众号卡片

立即关注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