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崖州志》首席编纂张嶲为孔汶村人,此等名作,让其名重后世。

先来了解,这位崖州才子是如何中顺天举人的。

清咸丰四年(1854年),张嶲出生于黄流孔汶村,家境贫苦,但聪明好学,努力考取了琼州最高学府琼台书院,因品学兼优,保送广州广雅书院读书,勤学求取功名之时,但事与愿违,曾六次参加乡试未中,质疑考官舞弊循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上京城参加顺天乡试中榜。

顺天府为京师畿地,其考试之严格备受关注,张嶲以其实力中“顺天举人,实至名归。当他在京城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时,八国联军入城,考场转至河南,张嶲赶至河南时,已错过考试时间,只好悻悻而归。

随后朝廷授予文林郎栋选知县;张嶲不图仕途,未上任,回家乡崖州掌教鳌山书院,从事教育之外,并与乡贤邢定纶、赵以谦三人编纂《崖州志》,为地方留下了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汶村,位处海南黄流镇东北向,这是一座人口超4000的自然村,教育资源好,除去小学外,黄流二中也建设于此。村中的文化名人当数清举人张嶲,此次远来,即为造访举人张嶲故居。

村中有条巷道,称为举人路,以纪念张嶲而命名,村巷清幽笔直,房屋俨然齐整,巷中有百年的酸豆树葱郁挺拔,在烈日当空之下,透着一股清凉!

故居座落于路边,如今看到的境况是,原有的举人故居已痍为平地,原址上立起了三层高的楼房,主体结构已完成,祼露的外墙体展示着楼房正在建设当中,举人故居就些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名人效应,有建筑艺术,有百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张嶲故居,为何就没有一张“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呢?破旧立新的报建手续比想象中来得轻易。

新建楼房是当地乡村民居蓬勃发展的现象,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居成为其民居发展的“障碍”,保旧还是建新,张嶲后人以行动做出了选择。

举人故居毁了,新楼房立起来了,丢弃的是人文情怀!

满怀敬仰之情而至,今已物是人非,低首徘徊,思绪翻滚,让人唏嘘不已!

故居原貌《乐东县志》有记载:

张嶲故居建于清末,布局为二进宅院,一进为门楼,二进为正宅,正宅5间,中间为正堂,两边厢房,其余两间为厨房与书房,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抗战时期,鬼子毁掉正屋三间,其余完好。

在此借助海南学者夜泊先生于2020年拍摄的两张张嶲故居相片,得以窥其原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远而来,故居已黄,于孔山瞻仰举人墓,也聊表对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孔山座落于孔汶村东南边,面积近百亩,前临抱孔洋,此山有“汶泉”,泉水涌溢,清凉,为乐东少有的风水宝地。

张嶲墓位处孔山北侧,周边槟榔耸立,还有新建的楼房,北面是黄流二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嶲墓民国七年(1918年)原建在赖轮岭,建国初其后人迁葬于孔山现址,原有墓碑3块,日军侵华期间,用机关枪横扫,一碑被毁,一碑留下了众多弹眼。

坟墓坐东朝西,墓前立2通石碑,中间一通为墓碑,正中竖刻:民国待奖显考妣前清栋选知县丁酉科顺天举人赠七品陈林孺人旌文端慈惠张太公婆坟。

另一通石碑为墓志铭,上面布着枪眼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