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发黄的老照片,是由阳泉市白羊墅煤矿职工子弟王文军提供的,照片中第三排右三那位朝气蓬勃的青年矿工,即为其父王进举。王进举是平定县黄统岭乡小岭村人,这一年他24岁,在白羊墅煤矿参加工作刚满一年。与王进举一样,照片中的其他37位青年矿工,大都是从平定或周边县的农村招工到煤矿的,都是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好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这张合影的缘由,是“白煤小河坑口青年队安全超额完成五八年任务”,这是一桩非常光荣的事情。这些青年矿工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37位青年矿工个个英姿勃发、气宇轩昂,虽然面对镜头大都不苟言笑,但从挺胸抬头的姿势中,我们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那种作为工人阶级一员的无比骄傲和自豪。

照片中,场景布置得非常隆重,仪式感很强。左右两边各悬挂一面国旗,中间悬挂着一面锦旗类的旗帜和一面奖状类的玻璃镜子,玻璃镜面由于反光,字迹无法看到;锦旗上的字依稀可辨,大体意思是大力开展劳动竞赛、为安全超额完成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人群最前面那两个镜框,应该是他们这个群体历年来所得的奖状。很显然,工人们要把视为生命一样神圣的荣誉,都留在了这张照片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那个年代,工人阶级地位是很高的,这一历史现象在这张照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照片中有5位没有戴安全帽,他们应该是矿领导,照片中他们无一例外都坐在最边上。那个年代的风气就是这样,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是最受人崇敬的。

白羊墅煤矿一些老职工在辨认这张照片时说,蹲在第一排左一位置、戴着深色帽子的那位青年人,是白羊墅煤矿“小老虎”青年突击队队长李金玉,后来成了市煤管局党委副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突击队,一个烙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光荣的群体。那个年代,青年们都以能成为青年突击队队员为荣,他们在工作中争先恐后、不怕苦不怕累,专啃“硬骨头”,焕发出强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出了空前的生产效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元旦,距今整整60年了。1958年前后,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个时期。“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时,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处是“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大干快变,超英赶美”的壮观场面。总路线、大yuejin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让多少有志青年热血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煤炭,作为共和国工业的粮食,一时间需求量非常巨大。全国各地所有的煤矿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多出煤、出好煤。白羊墅煤矿作为与中共第一城同时诞生的“红色煤矿”,更是时时刻刻跑在最前面。青年矿工们组成突击队,还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小老虎青年突击队”。这些“小老虎”们铆足了劲,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忘我工作,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

1958年,白羊墅煤矿掘进进尺11514米,产量36.723万吨,1959年掘进进尺12093米,产量26.7023万吨,是平常年份的两三倍。这样的生产效率,对于一个设计能力30万吨、年平均产量10万吨的煤矿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白羊墅煤矿40多年的生产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河坑口,是白羊墅煤矿所属的9个小煤窑其中之一,原名平机煤矿,隶属于平定县政府,矿区设于小河村,平均日产原煤130吨,职工总数180人。该矿于1950年6月破土动工,1951年春装设五节卧式锅炉一台、水泵五台,同年11月又装设四节卧式锅炉一台,以加强排水。相对来说,小河坑口当时的生产条件是比较好的。

后因资源枯竭,小河坑口于1964年前后关闭,部分人员分流至南庄煤矿和二道寺煤矿,即后来的义井煤矿。(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