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春耕正当时。在内蒙古察右前旗广袤的田野间,一幅繁忙有序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可实时监测土壤的农业种植系统、精准化的灌溉系统,各种高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种田变得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农业气象站。察右前旗融媒体记者 师慧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农业气象站。察右前旗融媒体记者 师慧杰/摄

在察右前旗平一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简耘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农业“气象站”,该设备可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确定数据采集标准、时间,利用高清摄像机、智能传感及遥感设备等,实现对土壤平整度、土壤墒情、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害等级分布等情况的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施肥、灌溉等提供科学指导。

平一村村民郑财说:“过去,种田凭感觉凭经验,现在是‘用数据说话’,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增产高效。”

农业气象站是一款综合农业气象参数的监测设备,可监测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风速、风向、雨量、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大气压等要素,种植过程中是否缺水缺肥,以及近期是否发生病害,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及时呈现数据采集结果,自动输出相应的农技指导建议,让种植户方便、直观的看到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了种植大户们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效率。

简耘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罗飞告诉记者:“我们从播种前一直到秋收,通过物联网实验室检测加数据模型,帮助马铃薯种植户实现智慧水肥管理,增产的同时节水、节肥、减药。

得益于现代农机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局部气象站可监测30公里的气象数据,上万亩农田只需雇佣3个职业农民管理。它们通过传感器收集空气温湿度、土壤pH值、光照度等情况,最终将数据反馈到数字化终端平台。种植户只需打开手机里的APP,动动手指,土壤墒情等情况便一目了然,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

智能传感设备、卫星遥感技术,田间管理“用数据说话”。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创造了一个无污染、绿色的生态农业园区,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宏福产业园内的智慧传感器。察右前旗融媒体记者 师慧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宏福产业园内的智慧传感器。察右前旗融媒体记者 师慧杰/摄

走进察右前旗宏福农业,西红柿正享受着喷灌的滋润,静静地晒着“日光浴”,采光通透的大棚内温、光、湿、水、气、肥全部通过仪器监测土壤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宏福产业园的生产经理袁伟说:“为什么我们的番茄能长成这样,每一串都玲珑剔透,色泽鲜艳,我们有两个秘诀,第一个就是我们用了很多精密的传感器,像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传感器,实时来监测我们作物周边的环境情况,为作物创造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第二就是我们使用了雄蜂授粉来模拟番茄在自然界当中的一个授粉情况,来确保每一串番茄都能够自然成熟,籽粒饱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这样一个口感的体验。

”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察右前旗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不断提高,“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实践,一台台富含“智慧”的现代农机在宝坻大地纵横驰骋,播种出乡村振兴的希望。(察右前旗融媒体记者 李宁 曹文考 师慧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