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什么意思?”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师吉姆·吉尔刚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时候,塞利格曼向吉尔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抑郁,我们听到过很多回答,比如一种沮丧、哀伤、难受的情绪体验。

大约十年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塞利格曼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就会变得抑郁和无助。

的确,“无能为力”确实更能形容“抑郁”这种感受。

但一位名叫约翰·蒂斯代尔的牛津讲师却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两点质疑;其一是,当人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其二是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关键差异是什么?

正是这两点质疑,推动了塞利格曼教授对“抑郁”概念的完善。

当人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塞利格曼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他会产生主观上的无助;如果一个人无法对一个重要的结果产生影响,且所有的情景反馈都是这样,就会产生客观无助。

就像某位歌手唱的那样: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陷入这种状态的人做什么都没有斗志,对什么事都不会抱有太大的希望。

对自己失望,对现实无望。

一位身高190cm,身材健硕,五官俊朗,穿着贵气的青年走向心理咨询室,咨询原因是他失恋了,但这并不是他走不出来的真正原因。

真实情况是他的女朋友选择了一位各方面都不如他的人,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说如果女朋友选择一位比他优秀的人,自己完全能够接受;

但自己在各方面条件都碾压对方的情况下还被分手,他已经溃不成军了,他不能理解自己连这样的人都不如吗?

如果主观上的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是臆想,那么他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却是证据确凿,因为现实情况已经发生,他确实经历了一场糟糕的恋爱。

但不如对方真的就是现实吗?

咨询师问了他很多问题,比如跟失恋之前比起来篮球打得怎么样?唱歌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体重是否有波动?身高还是190cm吗?

青年不太理解的回应道,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告诉咨询师说:我并不是担心自己以后找不到老婆,而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被人行使了否决权。

咨询师回应道:失恋只不过是个导火索,它点燃的是你对自己评价的全面失守;当你看到她的男朋友,觉得自己居然连这样的人都不如的时候,你开始全盘否定自己。

听到咨询师这样说,青年开始陷入沉思。

无助感“幻觉”

抑郁的人会因为现实发生过的事情而笃定自己的想法证据确凿,这也是抑郁情绪难以调和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是真的,并非想象。

像这样有理有据的困境是不是看上去就像死局?

如果一个人通过现实论证做出了自我否定,那么不管自己拥有的条件多么优渥,都会一文不值。

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个体感受到让自己陷入无助的条件,跟现实情况经常不是那么的一致。

比如青年认为自己“不如”对方,这个结论几乎不可量化,唯一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是女朋友选择了各方面都赶不上自己的他。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但事件本身指代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解释却不尽相同。

在青年的视角里“不如”是“自我否定”的触发条件;

但在咨询师或者其他人的眼里却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咨询师才会故意问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青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思维偏差,是因为他将具体事件跟自身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联系起来。

虽然他只是经历了一个事件,但他对事件的定义却具有联系性和总结性。

哲学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

比如青年说“他不能理解自己连这样的人都不如”,这是一个极具概括性的言论,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么优渥的条件还比不上一个普通人;这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这样的总结会让自己陷入“做什么都不会对重要结果产生影响”的客观无助中。

在这个过程里,他其实悄无声息的使用了归纳法,但归纳法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结论的正确性永远都只在参与归纳的数据范围之内有效,如果未来出现与结论相反的情况,之前的结论瞬间就会被推翻。

比如有一千个人跟你表白,你能得出的是你受到一千个人喜欢,但如果你得出自己是受人喜欢的人,那么第一千零一个人极有可能会恶狠狠的摧毁你的心理防线。

破局之道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即使你已经上千次证明了自己,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现在,他正再次证明,每一次都是新的一次,而每次证明的时候,他都从不回想过去。

因为只要还在过程中的事件都只能称为“状态”,只有真正结束的才能被定义为“结论”,就像刘备假仁义了一辈子就变成了真仁义。

现在就只代表了现在。

听到两夫妻斗嘴,男主人觉得自己可以去送外卖补贴家用,正跟女主人商量,女主人开玩笑道:成天瞎想,你都没送过,能搞明白吗?别到时候给自己整迷路了,我可不会来接你。

男主人回说:那些送外卖的是天生就会的吗?不也是从不会送到会的?

一个月之后,男主人成功送上了外卖,他也确实差点迷路了,因为有的小区太老,小区内部的布局没有地图确实不那么好找,但他的确成功的开启了自己的副业。

我想,男主人的话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现在就只代表现在”吧。

我们怕被否定,怕受到质疑,怕一件事做不好,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怕没有价值,我们是在害怕失败本身吗?

其实在大多数生活事件上,很少有人害怕失败本身,而是害怕失败带来的连锁反应。

有句话叫做: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叫原形毕露,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叫浪子回头;这是不是像极了在恋爱中轰轰烈烈就是挚爱,意见不合就是错付?

在不一样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早就忘记了过去,让他们动容的是当下的发生引起的未来危机感。

越是抑郁的人就越是害怕那未知的“一千零一次”,所以他们对当下的成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喜悦,甚至还会加重抑郁。

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需要分清的是,同一个结局发生一次或者一千次都是事实,但所有还未到来的“一千零一次”,都是推测。

前者是“事实”,但后者却是“观点”。如果你是个务实的人,对未来就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哪怕你经过无数次推演都得出了同一个未来结局,也应该对这个结局加上“大概率”这个前缀;未来大概率是那样,而不是“肯定”“必须”“全或者无”。

认为赢了还会赢的人赌场里到处都是,但认为输了还会输的生活里到处都是。

你成功了一千次也仅仅代表了一千次的成功,失败了一千次也仅仅代表一千次的失败,它们不代表你下一次的状态,也不代表你以后的结局。

结语

如果你成功了,就用当下的成功肯定当下这一件事,而不是用一件事肯定所有的事;如果你失败了,就用当下的失败去复盘当下这一件事,而不是否定所有事。

曾经某位伟大领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将这样的状态总结为“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告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