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为了保护候鸟安全越冬,完善食物链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平衡,2020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创新性地在鸟类集中停留觅食区建立鸟类食源地——鸟粮田,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人员刘均平介绍,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野鸭湖湿地内试验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专门供鸟类、兽类等动物取食,同时减少人工干预,最大程度保留农田的自然状态。如今,鸟粮田规模已从最初大约310亩扩大到516亩,种植的食源植物包括玉米、高粱、黄豆、谷子、向日葵、油葵六种,呈多块分布在湖区周围。

充足的食物为野生鸟类越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监测发现,2020年以来,每年冬季来野鸭湖越冬的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越冬迁徙高峰期单日监测各种鸟类数量多达上万只。往年食源地监测到的灰鹤、豆雁最多,今年还吸引了附近水域的大批绿头鸭等前来觅食。

站在野鸭湖观测台上看着远处的水面,刘均平一口气向记者数出苍鹭、草鹭、斑嘴鸭等近十种正在歇脚觅食的“老朋友”。此前,刘均平曾在这里观测到一只豹猫在水面上追逐捕食黑颈鸊鷉,后因游泳能力不济惨遭“滑铁卢”,那一幕滑稽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生物界的自然法则在这里能够明显感受到,侧面来看,这也是生物多样性高的一个体现。”

十几年前,北京城区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绿意难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介绍, 2012年至今,北京连续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到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平原地区的大片森林汇成林海,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而且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为首都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屏障作用。

首都园林绿化事业在“绿起来”“美起来”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追求“活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积极推动自然带建设,适度保留荒野状态,促进自然演替,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成为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绿心森林公园,建设时便在中央地带预留了78公顷的生态保育核,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习性,配置食源树种,构建稳定的多物种长期共存的复层立体植物群落……如今,刺猬、野兔、野鸡等100多种野生动物已成为绿心公园的“常住居民”。(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王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