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临死前的赵一曼在火车上为儿子写下了一封信,信中告诫孩子宁儿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

现在读到这封信,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她洋溢的母爱和抗日的决心。赵一曼死后,她7岁的儿子怎么样了?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就来讲述一下宁儿的故事。

一、赵一曼留下遗书,字字洋溢母爱

赵一曼原名叫做李坤泰,1905年在四川宜宾出生。赵一曼家里还算富裕,一路供她上学读书,2021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到莫斯科留学,留学期间她认识了陈邦达。

异国他乡、孤男寡女,两人情投意合,1928年11月回国时,赵一曼已有身孕。回国后的她被党组织安排到湖北宜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2月的一天,赵一曼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她预感到孩子马上就要出来了。但就在这时,房东却觉得租客在自己房子里面见血生产不吉利,于是在紧急时刻把她从屋子里赶了出来赶走了。

还好当时有邻居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把她接回了自己家中。当天晚上,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平安,就给孩子取了“宁儿”。

为方便革命工作展开,赵一曼没法带着孩子到处奔波,于是她和陈邦达妹妹陈琮英商量后,决定把宁儿交给了大哥抚养。

大哥家里条件还算富裕,能给宁儿一个不错的童年生活,于是她忍痛告别了自己的孩子。临行前赵一曼还特意带孩子照了一张合照,但没想到这张合照竟成了他们最后的留念。

二、陈掖贤写信讽刺主席,主席不与其计较

赵一曼走后就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最终牺牲在了东北抗日战场上,临死前她还给孩子留下了一封遗书。

宁儿小时候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真实情况,直到长大后他才了解了自己母亲的英雄经历,1954年才看到了母亲留给自己的信。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他在手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这样母亲就能伴随自己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宁儿的一生并不像他母亲期待的那样,自从和母亲分开后,他在大伯父家的生活过得就不算幸福。

宁儿原名陈掖贤,从小他就知道自己是被寄养在伯父家的,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性格比较沉闷。后来上大学时,他差点被一个高年级男同学强暴,这让他的自尊更加受到了伤害。

1956年,陈掖贤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去到了北京工业学校担任政治老师。本来工作后他的工资是非常宽裕的,可他花钱不知道节制,每到月底都把钱用个精光,甚至还需要提前借钱弥补亏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掖贤的卫生习惯也很差,据同事说,每次去到他宿舍内一推门就能看到木板上铺着凉席,凉席上面放的被子都是灰扑扑的堆成一团,地上都是烟头。后来还是学校领导调整宿舍,让他和同事们都住到一起,他的房间才变干净了很多。

1960年中国处在动乱时期,陈掖贤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被打倒接受批斗后,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父亲,于是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上写的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忆秦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主席收到信后非常生气,询问过后,知道是赵一曼的儿子,只默默说了一句“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罢了”,就没有在计较什么。

三、花钱大手大脚,后自杀结束生命

在北京工业学校教书期间,陈掖贤喜欢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友莲,1957年张友莲毕业分配工作后,两人便结了婚。

婚后陈掖贤依旧管理不好自己的工资,还是大手大脚地花,以致两人矛盾越来越大,最终选择了离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婚后的陈掖贤精神有些异常,1961年在同事的陪同下他去到医院就诊。结束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之后又和张友莲复婚,这时他们两个已经拥有了两个女儿,本来以为再次结婚后他们的生活能够重回正轨,但张友莲的身体状况变差,加重了陈掖贤的精神负担。

1982年陈掖贤选择了自杀。陈烨贤一生没有像母亲所期待的那样平安,但他一直有一颗真诚的心,身为烈士子女,当政府准备给他发一笔抚恤金时,他坚决不要,他觉得自己是自己,母亲是母亲,自己没资格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