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为人父母才知道,养育孩子并非是一件容易事。在生娃以前,我们以为父母就像一个园丁,定期给子女浇水、施肥,保证他们存活下来就好。

可真有了娃才发现,原来“父母”这个身份要肩负的责任如此重,我们除了要保证小家伙的安危,还得教育好他们。

就像托尔斯泰说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身上,归结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子女能否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好孩子,能否变成社会的中流砥柱、栋梁之材,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于你们能否给孩子们当成好榜样。不同层次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也会不一样。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三流父母“踩”孩子:你的贬低是最廉价的毒药

《少年说》里面有一位叫袁景颐的女生,她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前向母亲哭诉:“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结果母亲却在下面轻飘飘地说了一句:“你要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这段令人窒息的对话,是不是挺熟悉。

“贬低(打压)式教育”,似乎已经刻在了中国父母的血液中,他们经常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来否定子女的价值。

虽然有一部分父母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小孩,希望通过她们的劝诫,来让子女们的未来能走得更高、更远。

然而,有时候方法过于极端反而容易中伤小孩,你们一句句贬低的话语,就像最廉价的毒药,让子女们崩溃、绝望,最后走向荒芜的绝境。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抑郁的病因中,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

很多小孩情绪崩溃,走向末路,往往都是从父母那一句句贬低和否定和声音开始的,它慢慢摧毁掉子女的自信,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最后变得自卑、怯懦、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都难以提起兴趣。

二流父母“抬”孩子:鼓励教育是把双刃剑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曾说:“鼓励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

一个人的天性就是需要鼓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自信和自尊的渠道往往就来源于父母的肯定、鼓励和赞美。越是会捧场、能及时回应孩子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小孩往往越出色。

闺蜜家的小孩,从小就会不少乐器,而且在多场比赛中都拿了大奖,别人都羡慕闺蜜会养娃,但我们心里清楚,这些都是靠她多年支持、鼓励儿子换来的。

她家儿子自小就喜欢这些,在带儿子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劝“小孩三分钟热度,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培养”、”练这些不耽误学习嘛,得不偿失“,可闺蜜却每次都只是笑笑,依旧坚定地支持儿子的选择。

正是有了来自母亲的无条件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有了底气。

不过“鼓励教育”有时候就是一把双刃剑,盲目的夸赞可能也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

例如,有些小孩可能考试取得了一次还不错的成绩或者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立马提出表扬,并且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小孩,结果反而容易让孩子丧失内驱力。

使得他们的出发点逐步降低到只以获得奖励为目的,逐步忘记了自己的兴趣和初衷。

所以,父母们在鼓励孩子时,往往要把握好尺度,要让表扬起到积极的作用,才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快速成长。

一流父母会怎么做?值得大家借鉴

一流的父母懂得跟孩子沟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沟通,它能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更能传递足够的爱与安全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候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在没有弄清楚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前,没必要贬低或者吹捧孩子。

那如何构建良性的亲子沟通关系呢?你可能需要注意这几点:

1、学会观察和倾听

它能够帮助你们客观地了解孩子,不提前作出判断性的结论。

很多时候,父母发现小孩闯祸,就立马下出判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的结论;或者因为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就否定他们“你真是太蠢了”。

这些不够理智的判断,都会导致孩子们内心怨恨父母,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而擅长观察的父母,他们能通过孩子们最近的表现和状态,看出他们是否只是因为情绪问题,不小心闯了祸或者考砸了。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去沟通,并且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其行为发生背后的意图,这样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拉近你和孩子的关系。

2、改变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与小孩子沟通不了,原因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因为你们一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他们。

或者是没有顾忌到孩子的兴趣,明明他们考砸了很难受,你们还要鼓励赞扬,让孩子们感觉自己被讽刺了。这样的沟通方式,自然会导致他们心情不畅,进而直接把情绪摆在脸上,父母看到了也会生气。

所以,父母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尽量少对孩子使用命令式的语气,把“你应该”改成“我觉得你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和方式,看见他们明显情绪不佳的时候就不要硬着头皮夸,给他们一点冷静的时间,之后再好好沟通看看他们是为什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