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劳动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美好未来需要诚实劳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调动各方面劳动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劳动是人类运用自身能量同自然界的劳动对象的全部链接和连结,人通过劳动把自然对象转化为人类生活必需的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具标志性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劳动创造中,人们真正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人们总结劳动中的喜怒哀乐,总结对社会的认知,劳动就成了文明之源。历经千百万年的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跃升,进入到现代文明时代。因而,人类及其文明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劳动创造。劳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起点和根本动力,也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同时,文明在劳动中发扬光大,劳动让文明更精彩。反过来,文明让劳动更荣光,让劳动更优美。劳动者的伟大,也来自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断觉醒、不断提升的主体性力量。劳动者在劳动中体现创造的力量,也提升着自觉自主意识。正是这种自觉自主的内在力量,彰显了人类的伟大与价值。

中华民族素有勤劳传统。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始终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以及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因而,中华民族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铸就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劳动

中华民族依靠辛勤劳动开辟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苦奋斗中,每一步都浸透着亿万劳动群众的辛勤劳作和默默奉献,今日之成就正是一百多年来千千万万劳动者不畏艰苦、兢兢业业、顽强奋斗的成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发展生产、武装斗争,党在苏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党号召全体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边区军民做到了自给自足,并且能给各根据地以支援。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成了国家主人,劳动受到极大尊重,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用一句话来概括: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依靠勤劳解决了温饱问题,并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撸起袖子加油干”,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等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劳动的结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奋斗出来的,凝聚的是亿万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回首奋斗路,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实现历史性飞跃,靠的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如果离开了实实在在的劳动,一切都是空谈,都将成为“乌托邦”。

因而,崇尚实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和政治基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劳动是未来成功的必经之路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宏伟的目标、再美好的愿景,只有靠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勤勉工作,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劳动不仅创造历史,而且开创未来。劳动仍然在塑造着人、塑造着人类社会。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只有通过劳动汗水的浇灌,生活才能绽放美好。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万丈高楼平地起,归根到底要依靠党和人民群众勠力奋斗、苦干实干,要靠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发展稳定艰巨繁重任务,更离不开全体人民以辛勤劳动、踏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进行艰苦细致的量的积累,进而铸就中国梦、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劳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桥梁。只要不断砥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始终拼搏实干,就一定能创造美好明天。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令人鼓舞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观念、价值理念以及展现出来的劳动态度、精神风貌,是对中华民族战天斗地、勤劳美德的传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变化,劳动精神始终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强大正能量。因而,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全社会营造勤奋敬业的社会风尚,形成求真务实的清风正气,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要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实体经济劳动报酬,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干劲,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之中,调动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爱岗敬业实现梦想,在诚实劳动中创造美好未来。

总之,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靠勤劳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用创造性劳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陈庆修,著名学者,现任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文稿》及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等国内100多家主要报刊发表学术理论文章多篇。在百度学术中,北大核心期刊111篇;中国科技核心64篇;CSSCI检索45篇;《人大复印资料》131篇;《新华文章》9篇;被引频次2226,H指数25,G指数34。有的文章入选人教版语文综合试卷,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广播过有关文稿。曾获《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理论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