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韩略村附近静悄悄的,偶尔有两声虫鸣从草丛中传来,此时看似空无一人的草丛中传来一个声音:“首长,这都几个小时了,敌人会不会不来了?”
为首的王近山瞪了一眼那个说话的连长,伸出手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又回头观察起整个战场。恰在这时,狂风大作,王近山的望远镜中出现了日军的汽车。
王近山压低身势:“听我指挥,杀!”
日军还没反应过来,王近山的部队就从埋伏的地方冲了下来,和日军打成一团。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之后,日军被尽数歼灭,王近山打了个彻彻底底的胜仗。
可是在他们清点日军的尸体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日军大多数带的都是刀,只有一小部分人带的是枪,按理说日军的装备比中国的军队会好上很多,不应搞没有枪支佩戴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近山临危受命,准备前往延安
1943年,抗日战争还未结束,蒋介石就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开始频繁地在背后做一些“小动作”,导致国共两党之间出现摩擦。这对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0月,延安情况告急,毛主席急忙电告刘伯承,选派一名得力干将赶赴延安组建新守备旅,情况万分火急,此时刘伯承和徐向前不约同时的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129师386旅的王近山。
王近山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之一,和李云龙不一样的是,王近山的长相更憨厚一些。
李云龙影视形象
王近山笑起来总是十分的和善,一笑起来眼睛也总是眯成一条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一字一句都十分清晰。可是他却有一个和外貌极其不相符的外号——王疯子。
因为在打仗的时候,他总是不要命似地冲在最前面,有时候陈赓看不下去,就劝他:“作战的时候一定要听指挥,观察局势,不要总是一个人冲在前面,作战时是团体行动。”
每次王近山都挠着头笑呵呵地说:“是是,首长说的是。”可是一到战场上,他就将陈赓的话抛诸脑后,还是不要命地冲在前面。
后来陈赓就派六七个警卫员跟在他后面,以便在他往前冲的时候及时拉住他,有时候他不听劝说,几个人就拼命地压在他身上,王近山就气的又是脚踢又是牙咬,因此得了个“王疯子”的绰号。
因为这次事关紧要,为了防止王近山出现之前不听命令的情况,刘伯承特意叮嘱他:“现在日寇正在太岳地区扫荡,形势十分紧张,现在中央派你护送部分机关干部和中央的家属前往延安扩编保安队伍,是对你的信任,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这次你是独立应对各种局面,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定要果断行事,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延安。”
“是,保证完成任务!”王近山坚定地答道。
“切记,千万不要恋战!”刘伯承嘱咐道。
王近山深知此次事关重大,想要顺利将干部和家属送到延安,需要穿过一道道日军的封锁线,于是在制定好路线后,10月20日,王近山带领部队从长子县横水村出发,穿过临屯公路开始朝延安出发。
干部队“失踪”,王近山决定“顺手牵羊”
日军军官岗村宁次从八路军手中吃过亏之后,就一直心有余悸,为了应对我军神出鬼没的战术,岗村宁次改变战术,采用“铁滚式”的新战法,在太岳地区集结了万余人,疯狂扫荡,一度威胁到八路军总部。
岗村宁次
此时想要穿过日军的封锁可谓是困难重重,就在王近山正绞尽脑汁的研究要怎样穿过这些封锁线的时候,侦察员忽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道:“报告……报告首长,现在有大批的日军追了过来。”
“你看清了,是日军?”
“是,绝对不会错,他们离的越来越近了。”侦察员十分肯定。
王近山看看地图,急忙走到设在路边的前进指挥所,向袁学凯等人布置任务。尽管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可是王近山却显得十分振奋,他兴奋地说道:“现在鬼子追上来了,我决定停止向西,掉头向北。”
这时众人懵了,现在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到达延安,如果现在转头向北不是南辕北辙吗?有人不禁提出疑问:“首长,要是咱们向北,那不是和鬼子们撞上了吗?”
王近山却眯起略显憨厚的眼睛,露出一丝精光:“没错,咱们就是要和鬼子撞上去,他们既然已经盯上咱们了,那往西走极有可能掉入他们的设好的埋伏中,现在咱们就是要出其不意,往北走,这样就出乎他们的意料了。”
眼看将士们还是一脸担忧,王近山上前拍拍他们的肩膀:“放心,吃亏的买卖咱可不干,咱们不是要和他们正面硬撞,而是要擦着他们‘滑过去’。”
这时众人才明白了王近山的意思,恍然大悟般点点头,并当即按照王近山的部署开始迅速行动起来。
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16团迅速展开队伍,有惊无险地和日军“擦肩而过”,摆脱了日军的追赶并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可是很快,王近山就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
正当所有人都在为躲过日军感到高兴的时候,联络员忽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不好了不好了,现在天黑雾浓的,行军的时候队形发生了变化,干部队在调整队形的时候不见了。”
“不见了?”王近山倏忽瞪大眼睛,“赶紧找,多派些人出去找,一定要把他们给我找回来!”
一批又一批的侦察员被派了出去,可是经过几个小时的寻找,所有人都无功而返,没有半点消息。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王近山急得跳脚的时候,陈赓忽然传来电报,询问他们当前的位置,并叮嘱他们尽快赶路,不能恋战。
“首长,陈赓司令要我们赶快撤退。”联络员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近山。
王近山却头也不抬地回道:“行了,我知道了。你把电台关机检修一下。”
联络员互相对视一眼,不明白王近山的意图,王近山见他们一直没有动静,便催促道:“快去,别误事儿。”
实际上,此时王近山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决定和鬼子硬碰硬地打上一场,一路上他都在四处观察地势,想要找一个有利的位置伏击敌人。
就在他为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感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忽然在路边看到一块巨石,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韩略村”三个字。
王近山凑近看了一眼,然后点点头,肯定地说道:“就是这儿了,我在地图上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的地势好,是个伏击鬼子的好地方。”
“可是现在咱们孤立无援,要是打起来,可能会被鬼子牵住鼻子。”有些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王近山一听到这话,有些火了:“要是连干部家属们都保护不了,怎么能到延安保护毛主席呢?现在只要咱们的战斗一打响,家属们听到消息,肯定会向咱们靠拢,汇合后咱们就立即撤退,不会耽误的。”
制定战术,歼灭日军
10月24日晚上,在王近山的安排下,六个连队趁着夜色正浓,悄悄地埋伏进了附近的庄稼地中,可是战士们在露水中趴了几个小时,也没听到鬼子的动静。
此时一名连长忍不住爬到王近山身边,悄声问道:“首长,这都几个小时了,敌人会不会不来了。”
王近山扭头瞪他一眼,然后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他拿着望远镜不停眺望着远方,忽然间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几辆日军的车轰隆隆地驶入了他的视野中。
前方侦察员传来报告:“首长,一共有13辆鬼子的大卡车,还有三辆小汽车。”
王近山听得有些疑惑,扫荡竟然不派步兵,这算什么部队?可是此时他管不了那么多,紧紧盯着敌军的动向,准备下令迎击敌人。
负责发出命令的侦察兵点起了“硝烟”,6连首先打响了第一枪,紧接着埋伏的战士拉动手中的引线,随着几声巨响,尘土飞扬,鬼子的卡车全部被引爆的炸药掀翻在地。一时间哀嚎遍野。
“杀!”王近山看准时机,一声令下,埋伏在庄稼地里的将士们纷纷拿着枪冲了出来。
日军显然也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有人伏击,一时间慌了神,急匆匆地下车应战。
可是奇怪的是,日军那边的枪声明显要比王近山这边弱上许多,也无法像往常一样迅速地组织起行之有效的防御对抗。
眼看日军被吓得溃不成军,王近山急忙命人吹响冲锋号角,一时间,这片宽阔的土路上血流成河,不少附近自发组织的民兵也纷纷扛起自制的武器前来助阵。
经过近3个小时激烈的战斗,大部分的日军都被歼灭,仅剩的几人也落荒而逃。王近山带领部队打了个彻彻底底的胜仗,此时众人心中对王近山都是佩服不已。
王近山心里也是十分高兴,他当即下令打扫战场,清点缴获的物资,可是这一清点,王近山才发现自己一直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缴获的物资中全部都是大刀,枪支根本没几把。
可按理说,日军的装备比我军要好上很多,不应该连个枪都不佩,王近山心中不免有些疑虑,直到他看到日军的文件,才知道其中缘由。
歼灭120名日军军官,顺利到达延安
原来这支日军部队并不是普通的队伍,而是岗村宁次为了让日军学习新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战术”而组建的一支日军军官部队。
这支部队都是由日军“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五、六中队中的军官,其中除了一名少将旅团长和6名联队长外,基本上都是中队长以上职级的军官。
他们都是被岗村宁次精心挑选出来的精英,是为侵华做准备的。想必岗村宁次自己也没想到,“王疯子”会在他们经过的路上设下埋伏,除了逃跑的3人外,其余120名军官尽数被歼灭,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成为我军历史上十分经典的一次战役。
这也是这支队伍刀多枪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他们都以为是到战场上“参观”的,而非打仗,万万没想到战乱时期处处都是战场,才会全部殒命于这次战役中。
这次伏击战之后,王近山不仅找回了干部家属,还顺利到达了延安,刘伯承知道韩略村这次战役后,哈哈大笑两声,称赞王近山是“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王疯子是疯到顶头了”。
后来岗村宁次知道这件事之后,气得暴跳如雷,声称一定要和王近山算这笔账,结果他派出去几千日军,却连王近山的人都没见到。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之后,对王近山也是十分欣赏,见到王近山之后拉着王近山的手不禁连连称赞:“好啊,这一仗打得好,打出了咱们的气势!我早就听说你们部队中有一个王疯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在解放战争中,王近山也积极参与其中,带领部队在大杨湖和敌人展开激战,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王近山带领着6纵队强行渡过汝河,拉开了解放军反攻的序幕。
可以说,王近山凭借着在抗战历程中的勇猛无畏的精神,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开国中将的军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