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夏利车,辛酸两行泪。

演员何政军参加《疯狂的冰箱》“儿女情长演员聚首会”,用此言表达了剧中人物童建设活在当时社会底层阶级的辛酸与疲倦。当年这部叱咤影视界的佳作,27年后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女情长》的大家长、导演石晓华在接到节目录像通告后,纷纷“命令”剧中演员参加聚首活动。在石晓华的号召下,张芝华、何政军、余娅和朱亚英纷纷加入大家庭的聚首活动,忆苦思甜、重提往事。

尤其是90年代中期拍摄电视剧,物理条件非常苛刻,再加之上海高温38度拍摄棚内时,演员不仅满头大汗,更要承受流汗影响妆容并不断补妆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导演石晓华在拍摄间隙,对演员非常严苛。张芝华说,有一次拍摄一场与父亲童家伯伯道别的戏,由于哭戏拍摄了多场,演员们不断流泪流鼻涕,一位演员鼻涕流到一半,这情景让周围的演员都突然笑场,由于张芝华一人是正对着导演石晓华表演的,这一幕被导演发现立即“训斥”,把张芝华整的有些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苛的重复NG,最终才诞生了90年代一部经典的佳作。1997年,《儿女情长》获得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

何政军在剧中的“童建设”被定位成窝囊、委屈男子的人设,他每天需要奔波于出租车与城市之间,白天营运载客,深夜回家被妻子欺负。唯有母亲才是最体谅儿子的那位,母亲童家妈妈说:“小儿子是全家最可怜的孩子,赚的是辛苦钱,回家又缺乏妻子的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石晓华在选角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她去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看过了演员照片,一眼就相中了何政军的形象。她觉得:首先,这个男演员很漂亮,是一个美男子。其次,这个演员眼神很纯真,他可以演出童建设的那种气质。如果演员眼睛里有戏,是那种狡黠的,那就不行,所以选定他了。随即,三顾茅庐去了何政军位于安福路的演员宿舍。最终,何政军答应接下这个“任务”,演一回典型的窝囊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政军是地道的四川人,从中戏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做演员。80年代中后期,他出演过《聊斋之瑞云》、《十六岁的花季》等影视作品。但要出演一位上海弄堂里的窝囊的男人,其实有一定挑战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正式拍摄前,何政军为了体验生活,找到了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每天上车营运。他记忆中,有一次在武康路上,他驾驶着出租车真的与乘客发生了口角。原来乘客已经把他当作真实的司机。另外,在剧中童建设每天随身携带的茶水杯也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他为了更贴近生活,就故意在茶水杯上弄上茶垢,与真实生活中的司机如出一辙。

在剧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几场“打斗戏”。张芝华直言:“这些和余娅的对手戏,简直演得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一场童建梅和胡巾娣为了口角互相撕扯,最终大打出手的经典桥段,至今都被演员津津乐道。演完这出戏后,胡巾娣的扮演者余娅站在房门边嚎啕大哭。张芝华说:虽然我们台上是“冤家”,但私底下却是“亲人”。

胡巾娣欺负童建设的桥段,也是全国观众观影时最心酸、心疼的环节。面对如此刁蛮的妻子,窝囊的童建设只得委曲求全,最终他的“辛酸两行泪”成就了这个角色,被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建设”一角大获成功后,本以为何政军会继续延续苦情戏路,接拍一些如出一辙的角色。但事实上,他都一一婉拒了。转头投身到与“童建设”命运反差极大的革命英雄方志敏一角上,之后饰演了田汉,成功转型为军旅戏的御用男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电视剧《亮剑》中的 “赵政委”,成为何政军演艺生涯后续的荧屏标签。该剧以平均收视超过8点,最高收视高达11.42点,成为当年收视最高的一部戏。就连何政军在个人社交短视频评论区,都有影迷直呼他“赵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组聚首活动的中间,童建设的两位妻子胡巾娣和阿彩纷纷到场,这次三人相见并没有横眉冷对。取而代之的是,何政军挽着两位“妻子”余娅、朱亚英调侃道,今天两位太太都来了……这一幕三人同框的镜头让人感受到当年剧组的一种温馨、友善与真诚。

如今,已经60岁的何政军依然生活在上海,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城市漫步”视频。他充分享受着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魅力,也坦言更爱吃上海菜,尤其是酒香草头。现在已经离不开上海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