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开播9.2高分,裹脚布式的悬疑节奏为何令人上头?

开播一周,超万人五星好评飘红,一下子把这部慢生活悬疑剧,从最初的9.0分,拉高0.2个百分点,来到了目前的9.2高评分,这恐怕是近四个月以来,所有类型电视剧的最高分了,这架势直追当年的《山海情》呀!

尽管这口碑评分挺高,不过也有小众群体说这剧像裹脚步,节奏太慢,看了一集连个碎尸骨头渣都没见着,就看见火车在苞米地,出租车在苞米地飙车了,三集过后,只是看了个悬疑剧人型背影。

最关键的是这个案件,20年警察都没能破,就凭白发老头和不靠谱的小舅子,还有那退休的前刑侦队长,这靠谱吗?

首先,从人物关系来说,这绝对真实可信

因为案件受害者王阳是主角王响的亲生儿子,作为父亲锲而不舍追凶再合适不过,尽管这起案件已经过了法定的追诉期,警察也没能破案,但是这种亲情支配下的动力和原因是人之常情,哪怕知道前路渺茫,但也要让自己余生全忙,为此事至死不渝。

其次,剧中人设王响本身就是热心肠的好人

因为王阳的被害,他又收养了一个同样学美术的男孩王北,与这个孩子相依为命,照顾他。这孩子也很听话,懂事,业余时间在便利店当收银员。

剧中有段情节,王响为掩人耳目,到便利店看望儿子,他故意自导自演,百元大钞买两块钱口香糖,专门破钱的戏码,把超市零钱都收到了自己的腰包,只是为给儿子精神鼓励,这种好父亲的形象,让人产生共情。

也许是这种生活细节,貌似带慢了悬疑节奏,让有些观众认为节奏拖拉,毫无悬疑感,这不就是生活小品剧中增添了碎尸的外衣而已,要瞌睡无法继续看下去,真的是这样吗?

这可是当年的高分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原班人马打造的二番悬疑,怎么不升级,反而要降维度破案,砸口碑吗?

从演员的配置说,秦昊,刘琳,史彭元三位是《隐秘的角落》中老人。

范伟,陈明昊,李庚希,刘奕铁,蒋奇明,侯岩松,林晓杰,王佳佳,杨一威,唐曾,王艺荻等是新鲜组合。

虽然是短短的12集,但却牵连四条人命,关乎生活的隐私,发现四处抛尸地点,还都是生活的场,所以警察都无能为力和无心再参与的案件,这部剧才能定义为生活悬疑剧。

而且导演和编剧把生活的细节真的是刻画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或许这些也是为后面揭开真相做的铺垫?

带着这个疑问,保留到最后,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与日常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

首先,王响的几次卫生间细节和场所

人有三急去厕所,应该算是最不能忍的一急。

第一处,玉米地如厕

作为出租车司机,拉乘客进入乡村土路,半路方便情有可原,只能是去无人可见的玉米地,天然的室外隐蔽卫生间。

同时,这片玉米地也为后来王响追套牌出租车司机埋下了伏笔。

因为太隐蔽,眼看到手的贼人,从眼前这片适合藏身躲避的玉米地套逃跑了。

第二处,加油站解手

王响因为去了卫生间,回来看到龚彪在出租车里抽烟等他,这时王响提醒他,加油站是不能抽烟的,证明他确实是个把安全意识贯穿到生活各处的职业出租车司机。

第三处,医院中方便

或许是因为小鹿的原因,他吓得去了趟卫生间,出来之后被小舅子数落了一通,本来满怀欣喜的行动,差点酿成了一桩命案。

昏迷不醒的小露或许成了日后指认真凶手的目击人,为下文做铺垫。

除了可以牵动剧情的细节,还有就是预言坏事的感应。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虽是无理可循,但有时却也是纯属巧合。

比如王阳出事那天,他的妈妈右眼睛就跳个不停,用白纸贴上,儿子遇害的消息还是传来了。

小露出事,龚彪的右眼皮也是跳,王响让他下贴上点,他顺手撕下烟盒的白纸,同样为了打消灾念,可小露还是出事了。

这种有感应的情感空间传递,给悬疑剧的情节,增添了一丝无奈的生活化渲染,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和零距离的情感寄托。

最后从人物服装上也处处体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细节

王响生活简朴和长情,从他的红色毛衣和水瓶套上的毛线就可以看出。

红色毛衣是为了儿子考试特殊场合而穿,水瓶套是妻子贴心怕他烫手而编织的,这种极致生活的细微之处,怎么能不让观众上头?

再回到悬疑剧慢节奏的问题

我们最开始喜欢港片,是因为其中警匪剧情内容紧凑,快节奏的质感。

每个人都很厉害,第一集案发发现好多蛛丝马迹,第二集就要破获一起重大案件,可时间长了之后,观众会觉得过瘾的同时,也感叹这也太神了吧?太雷了吧?

反观现实中破获一起重大案件的时间跨度,哪个不是二,三年才有结果?

特别是在科技手段并不发达的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破案速度真的不是一两集,电视剧所表现的合集那么顺利。

特别是犯罪分子隐姓埋名,多年后易容换貌给侦破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还有每天都会有新案件频发。

所以《漫长的季节》正是把这些客观因素,现实地拍摄并且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

但还是那句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之人的心理和行为,还是多少有些区别于普通人,我们真的希望生活中多一些王响这样的细心公民。

欢迎留言讨论,您心中的悬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