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策展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动漆画这门具有深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展览组委会在整理中国传统漆文化资料过程中,受“觞”这种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器物的启发,提议以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的“曲水流觞”为题材创作一幅作品,表达漆在中国文化中的关系和文脉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全体成员筹备会现场(图片信息来源于厦门文化馆厦门美术馆)

经过多方筛选,最终选定并委托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中获得入会资格奖作品《徽州·寂夜》的作者,天津美术学院胡本七老师担纲创作。在历时大半年的精心创作下,《漆水流觞》最终创作完成,并于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宣传日上,由时任厦门市副市长国桂荣、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林进川为该幅作品揭幕并设独立展厅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市副市长国桂荣、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林进川为《漆水流觞》揭幕

《漆水流觞》采用了类似传统手卷式的构图方法,以象征文明脉络的河流为线索,由右至左缓缓展开,但表现手法采用了现代绘画中的拼贴、重置、叠加等手法,把数千年的漆艺文明收拢在咫尺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本七《漆水流觞》

画面以象征自然的漆树林为背景,错落有致的安排在画面的上部和右下角,远望这 片 郁郁葱葱的漆树,蔚然成林,像漂浮在空中的云朵,气势恢弘。整体的色调上,浓淡相宜,层次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本七《漆水流觞》局部·郁郁葱葱的漆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漆树林

慢慢的拉进距离,会发现看似连成一片的漆树,其实每一 棵 都是独立的,它们紧密排列,却不杂乱无章,层次丰富,充满节奏。整幅画面中的漆树构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本七《漆水流觞一》局部·割漆

其中画面中部近三方之二处有一个独特的劳动场景,连接着劳动与艺术,那就是“割漆”。此处作者描绘了一位漆农割漆、两位漆农炼漆的场景,作者在寸许间精细的描绘了割漆的情景,人物形象生动,典型中国割漆的V字形割漆刀口清晰可见。这就是小编今天要介绍的一门古老的职业“割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生活中的割漆刀口(寇焱供图)

“割漆”是指大漆的采集。“割”字形象的体现了大漆采集的方式:漆农在成年的漆树上割出一个V字形的刀口,生漆就会沿着割开的口子边缘流出来,再在刀口的下方插入贝壳等容器,承接流出的大漆一两小时后便可收漆。谚语中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可见大漆采集之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漆农割漆(刘善林供图)

割漆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大漆呈液态状态时,漆酚活跃,沾染到人的皮肤上会产生过敏反应,使人皮肤红肿,奇痒难忍(大漆干燥后则无使人过敏的危险,故可放心使用大漆制品)。同时大漆沾染在皮肤上如不及时清洗,干燥后再难清洗,黑黝黝的附着在皮肤上,打上厚厚的劳动印记。每年割漆的时间是四月到八月,这个时节天气酷热,蚊虫纷飞,漆农穿着厚厚的衣服,爬上碗口大的漆树,其难度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艺术致敬劳动者|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致敬劳动者|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职业

割漆的艰辛,大漆制器的漫长周期,以及随着各种涂料和油漆的普及,大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从事“割漆”这个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艺术致敬劳动者|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致敬劳动者|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职业

好在,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交流,人们逐渐认识到大漆在纯艺术方面潜藏着巨大的可能性,人们在大漆这一个神秘材质上开始新的探索,大漆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一门新的艺术形式——漆画,也应运而生,大漆这种极具东方文化底蕴的材质,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凝聚着中华人民劳动智慧的大漆文化迎来新的生机!

最后让我们再次慢慢欣赏胡本七老师创作的《漆水流觞》,感受大漆的魅力,致敬辛勤的劳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本七《漆水流觞》(请横屏欣赏)

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五一劳动节期间,莲福美术馆正常开放,欢迎大家前来看展赏画,感受漆画这门动手能力极强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福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