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杨老师今早用手机编辑

为什么初中生心理悲剧多发生在市区特别是大城市市中心?而郊区或者相对落后地区更容易出鬼火少年和校园烂仔?

抛去多动症等先天原因导致的孩子厌学对抗任性冲动行为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后天的教养方式问题。孩子我行我素时间越久,往往改造难度越大,家长越怕孩子,孩子越不愿改好。

不抬杠的话,仅从问题孩子的观察视野来看:

大城市市中心孩子对比其他地方孩子,更有优越感,更关注和追求潮流,更爱炫耀显摆,更关注个人形象,也更彰显个性甚至刻意显示我行我素,所以更任性更固执,更不容易妥协更缺乏服从性。在意学习以外的东西更多,所以学习容易分心,进而学习效率低学习态度差,在学校中更缺少独自攻坚克难的态度和能力。加之有获得优质补习资源的便利性,所以更依赖名师补课,更喜欢走捷径,缺乏坚毅能力。

进入初中后,面对更卷更普遍的补习现状,补习突击的捷径行不通了,缺乏专注力,独立学习和坚毅能力的短板被持续放大,叠加持续加码的竞争压力,最终在七下八上的某次考试特别是期末考试之后进入假期状态之时,事实上做完放弃学习的行动选择。学习成了拉低其自尊水平造成巨大压力的外界主要刺激,进行回避。

例如完全不关注学习,聚焦游戏、视频、追星、八卦等所谓“奶头乐”状态,或者拒绝返校拒绝交流任何与学习有关话题,直到中考分流之日的到来。如果,父母绝不放弃中考之类的成绩目标,他们可能就会在无助感绝望感和青春期原本心理特征的的支配下用死亡表达自己的愤怒。所以,有关成绩的责骂是悲剧的主要导火索。

对比之下,其他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外围远郊地区的同龄孩子则主要是父母放养式教育,孩子自幼抗拒学习抗拒严格管理,缺乏校内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父母缺乏陪伴等原因,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难以及时提升,过早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更容易出现网瘾问题,或者成为追求刺激挑战规则和权威的“鬼火少年”或者校园烂仔,在初中放弃学业。

然而,当下的难点是心理悲剧高发,家长们普遍畏惧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当孩子出现确诊或者自残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后,孩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不被管只被满足的特权状态。这种特权状态持续越久,对人的影响越大。毕竟特权一旦拥有就不想失去,这就是人性。

所以,孩子对比原有受管控被责骂的持续督学状态和现在无压力只用玩的状态,显然更容易做选择:那就是只要病不好,特权就在!因此,会有很多孩子做了毁一生的决定:拒绝配合就医,拒绝心理干预,就让这疾病状态持续下去……而很多家长面对“管不了”的孩子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最终无力放弃,生死有命父子决绝,隐隐得甚至会不会在悲剧最终发生后有解脱感?

写在最后的话,责任越大,能力必须越大。责任越小,越自由。所以,能力不足担负不起自己或者他人期待的责任,要么抑郁要么反叛。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自我成长意识、责任意识与相关能力的并行与统一。成绩或者快乐只是表征,聚焦于此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