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奉献心力,教育子女也不含糊

一直以来,对于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争议都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林徽因不配被称为民国才女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她私德有亏,是一个在感情问题上朝三暮四的人。

然而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忽略了林徽因之所以会在人杰辈出的时代成为诸多文人墨客们赏识的杰出女性,不但是因为她美,并且还因为她的才学出众。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祖父是明清进士出身,父亲更是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林徽因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是真真正正的大家闺秀。虽然出生于苏杭,但其实林徽因祖籍是福建福州。幼年时期的林徽因就已经开始接受蒙学教育。

像是林徽因出生的这种大家族,崇尚的是精英教育,所以林徽因未来的有才,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家族对她的培养。

在大众剖析林徽因的文学作品,试图从她的文人情怀中找出一点腌臜事的时候,很多人都遗忘了林徽因还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林徽因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受到了当时寄居的民宿中女房东的影响,由此萌生出了对建筑设计极大的兴趣和喜爱。在她成年年之后,更是想方设法地想要还原中国古建筑,是一位毕生立志于复原古建筑的大师。

1930年到1945年这15年期间,林徽因和自己的先生梁思成一起,游历中国15个省份,靠着双脚丈量了190多个县市的土地,一寸一寸地摸清了华夏大地上那些隐藏地方、深山中的还未遭遇毁灭性破坏的古建筑,为复原中国古建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做出的诸多成绩中,包括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塔等等。

最大的成绩无疑就是完成了《营造法式》这本古迹中各种建筑结构手法的复原以及破解。抗日战争在中华大地全面爆发之际,很多曾经保管在各地的古籍和诸多古董都遭到劫掠式破坏。《营造法式》这本书中的内容也因此少了传人解读而断代,唯独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夫妻砥砺钻研,最终才实现了对诸多千年古迹的修复以及还原。

这样的一对爱侣可以说除了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之外,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交给了有利国家的研究当中。在和徐志摩分开和梁思成结合之后的林徽因,毫无疑问对这一段感情是非常之满意的。但是乱世烽火中的儿女情长却总是不由得人。为此林徽因可以说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教育孩子身上,如果有万一,至少孩子们可以挺胸抬头堂堂正正在人世间做人。

林徽因教养孩子的方式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偏向于西式的、中国传统的母子、母女,乃至父子、父女关系都非常含蓄,甚至往往在观念上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是站在了对立面上。林徽因却因为言传身教很是懂得沟通的重要性。她年轻的时候,父亲也是极度维护她的梦想以及尊严,给了她在个人生活上以极大的灵活以及自由。

林徽因将这种教育方式延续到了自己的亲子教育中。她惯常喜欢和孩子们以朋友相交,并不一味地塑造权威,让孩子们对自己产生畏惧感。而这种平等的相处方式极大程度培养了她的孩子的独立性以及成熟的性格。不是同龄人,也胜似同龄人。林徽因本人育有一儿一女,梁再冰,梁从诫,都是后来的栋梁之材。

从山河动荡中走过来的林徽因以及她的孩子,对于家国情仇的态度很是老派,林徽因对侵略者的态度更是轻蔑、鄙视。然而她本人却也知道战争胜利与否只能取决于国家国力强盛。彼时梁从诫曾经问过林徽因一个问题:“他们(日本人)打到李庄怎么办?”,林徽因虽然口吻亲切,说出的话却很是烈性:“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的,我们家后门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一后路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林徽因本人一生都在为保护中国古建筑而奔波,1953年因为北京城区建设拆除大量古建筑而心力憔瘁,病上加病,这一次林徽因选择拒绝保守治疗,最终在主持操办《建筑学报》的两年后病逝北京,终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