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作战飞机属于以下几种常规类别之一:战斗机、轰炸机、对地攻击机,它们都采用了机载武器对目标进行轰炸打击。而Myasishchev(米亚西舍夫试验设计局)在1969年至1972年间设计的M-25(Theme 25),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攻击方式,无需任何弹药也可杀人——那就是将音爆作为武器,利用大气压强摧毁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开始于1968年最后几个月的苏联西南部。一架MiG-21S Fishbed战斗机在利佩克附近农田上空几十米的高度飞行,随着飞行员推动油门把手,后燃器启动,喷气机进入超音速,音爆产生的冲击波将大块的泥土和干草高高抛向空中。

MiG-21S飞行路径上的地面上散布着几个传感器:类似于金属笔的窄钢管,固定在由管子焊接制成的长凳状支架上。当飞机在上方俯冲时,它们会摇晃,结果会被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行中的MiG-21S

1969年6月17日,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斯特鲁明斯基走过科技部走廊,手里拿着一个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早期实验的报告,以及苏联最高指挥部关于新项目提案的决定:继续开发“M-25(Theme 25):专用声波对地攻击机”。

MiG-21低空超音速飞行试验,在一个偏远的试验场进行,受上层命令,Myasishchev(米亚西舍夫试验设计局)与Struminsky将获得资金、人力,继续发展“M-25(Theme 25)”。尽管实验中的MiG-21音爆产生的最大压力为0.7psi,仅能震碎窗户玻璃,但却证明了“音爆作为武器” 这个概念很有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 Struminsky的研究,对 MiG-21机身的一些修改将使音爆产生的冲击波增加 5-6 倍,推入 5 psi的范围内,这种压强可以轻松使建筑物倒塌!要知道,MiG-21是一种采用空气动力学的飞机,其设计具有最小的阻力,这也意味着最小的音爆。要拥有更强大的音爆,就必须重新设计出与现有超音速飞机完全不同的设计,而这种非空气动力飞机要想实现超音速,其飞机的结构必须承受所有的阻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热量。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极其坚固的机身和与之相配的强大引擎。

1970年底,随着MiG-21的几次试飞试验,M-25(Theme 25)的设计基本定型,它长39米,翼展为25米,重110吨。机身被设计成扁平的矩形,前部有一个尖锐的机头和驾驶舱。下腹部将容纳一个“壁架”,在攻击期间会延伸,以此增加60%空气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实现超音速,M-25(Theme 25)机身上方将安装四个发动机。因为要想使M-25产生的音爆产生的冲击波实现最大的杀伤力,它的速度必须达到的理想的1.4马赫,但当时苏联最快的发动机是实验的 Lyulka AL-21F,而它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1.15马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5 的一种变体的绘图。在机身底部可以看到一个延伸的“壁架”

M-25 原型机从未制造出来的最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发动机。对于苏联飞机设计师来说,这在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M-25(Theme 25)及其设计过程的所有信息都来自斯米尔诺夫,他是Myasishchev的总工程师。

2017年,斯米尔诺夫在俄罗斯《Krylya Rodin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他在该项目中的经历。文章主要关注M-25(Theme 25),其被描述为一项伟大的成就和一架极其有前途的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当初主导M-25(Theme 25)项目的斯米尔诺夫又以和平主义者的身份,谴责前苏联将尖端技术成果用于破坏性目的的想法。并给M-25取了一个俗气绰号——Hell Reaper。此外,斯米尔诺夫在文章中痛斥苏联的官僚机构。他生动地描述了工程师们面临的困难。根据他的说法,M-25(Theme 25)与许多其它有进展的项目一样,都是在研发中途被某种原因终止了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架超音速飞行的 T-38 编队,用纹影摄影技术捕捉到它们的音爆

斯米尔诺夫还推论说,通过让多架M-25编队飞行,它们的冲击波会产生共振,从而大大增强它们的效果,这将使其能够摧毁坦克。但事实证明,斯米尔诺夫的推论是错误的。美国宇航局于 2019 年进行了首次超音速编队飞行实验,结果证明冲击波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复杂得多。斯米尔诺夫承认,他的团队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些想法现在回想起来相当天真,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谈到利用音爆进行地面攻击的概念时,他坚信m-25是一架极其有前途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