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知名博主发的微博,讲了一个大厂程序员的事情。

因为里面的主角是一个码农,和我一样,所以不由得关注了一下。

博主想搞清楚到底是认知水平决定了收入,还是收入限制了认知水平,他讲了一个自己遇到的事情,大意是这样的:

在北京的一个餐馆里,他遇几个年轻的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其中,有个互联网大厂的青年朋友,高学历,高收入(年入60万),还有期权,可能加到一起大概一年100万。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很满意,喜滋滋地和大家分享,说买了一架电钢琴,准备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组个乐队什么的。

其他的几个朋友都说还很棒呀!业余生活这么丰富,工作的收入还这么高,真的可以了。

然后,有个25岁左右离开大厂自己创业的女孩,花了三、四年时间做到了年入500~800万,她语重心长地说:

“我觉得你这种在大公司上班的人是因为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所以试图改变一下下班后的生活,想从下班后的时间里找到意义。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领导们根本不在乎你的自我提升,也不在乎你的事业成长曲线,更不需要你变成一个有趣的程序员。
他嘴上当然可以这么说:小刘你还是要发展一门爱好,这样可以陶冶性情。
其实不是的,他们只是希望你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影响工作。

说完这个之后,他感觉整个天井的空气都凝固了。

不由得感叹,这真的是“人间清醒”啊,如果我在二十几岁能明白一些道理,并且坚定地执行一些事情,迭代的话,我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不过,这也只是“也许”,如果人没有觉醒,没有在某个时刻能明白一些道理,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一些规律,那即使人生重来,他大概率仍然会重复他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不管是战争、政治、医疗还是投资,我们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必须以“假如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另类成本来论成败。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凭结果来判断一项决策的优劣,这样的话会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以为那些成功都是聪明的、睿智的决策,事实上并不一定,也很可能是一个糟糕的决策。

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这个女孩,没有创业成功呢?

事实上,很多创业了三、四年也只是比普通打工人好一点点,这种并不少见,我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兴许还不如大厂打工的朋友。

或者,另一种可能,她因为破产,背负了很大的债务,需要重新打工还债。

你也许会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吧!

的确,负债很多的创业者比较少见,但创业成功的人也很少见,就像高斯分布一样,绝大数人可能在平均水平附近,既不太好,也不太差。

所以,这里存在“幸存者偏差”,就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女孩创业成功”,但却忽略了创业者九死一生,还有无数个沉寂的创业者,因为没有成功,所以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虽然很多人创业不成功,或者想办法做副业,准备自己的第二收入曲线没有成功。

但是,我仍然倾向于去行动,去做,而不是做一份固定的打工的工作。

这事关个人商业模式的问题。

我们如果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想要长久地经营下去,必定是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与人的差异如影响力、财富、健康等等方面,都只是表面的差异,最深层的差异体现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上面,所以要以终为始地来思考,

一般认为商业模式分为4种:

1、单纯一份时间售卖一次,而且只能卖给一个人或一家公司。

这就是我们打工者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天花板是很明显的,不工作就没有收入。

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种辛苦的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创造力和体力越发下降,而企业的用工成本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被淘汰是必然的。

2、一份时间可以卖多次,卖给不同的人。

例如有个人品牌的大V,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就属于这种类别。作家写一本书,可以无限次的售卖。

这种模式下,即便他不工作,只要原来的作品有人继续购买,就可以得到收入,我们常说这是“睡后收入”或者“被动收入”。

3、花钱买他人的时间,企业家、雇佣主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通过雇佣员工,生产产品,完成订单,从收入中减掉相关的成本,获得利润。

4、投资

投资本质上也是购买他人的时间,只不过,他们购买的是创业者、企业家、那些能力强的人的时间。

我毕业2年就开始和朋友创业,总共经历了4次失败的创业,我在35岁左右遭遇职业危机,才真正明白——要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且要改变个人的商业模式。

在这之后,我就从原来的软件外包公司转到了做产品的公司,并继续以合伙人的身份创业。

虽然工作的内容差不多,但是我摆脱了一份时间只出售一次的模式,做出来的产品,可以无限次售卖。

然后,我又用业余时间写作,开公众号,做自媒体。

也是聚焦于打造一个个人的护城河,磨炼一个可以有复利的技能,让自己的一份时间可以同售多次。

并且这个事情,一定是着眼于长期,我乐意去做,能把它做好的事情。

如果你仍然在第一种模式之下,建议尽快采取行动。

年轻的时候,有时间去积累和折腾,一旦进入中年,那时候的压力,真不是一般的大,过来的人都会有体会的。

今天是日更第31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84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日更是一种态度。

1、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佬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是成长的捷径。用写作来倒逼自己输入、学习,实践,是一种看起来笨但实际很聪明的方式。

深以为然,每天要写东西,就得有东西可以写,还得写得逻辑通顺、观点鲜明、有启发、有意思。

就会挖空心思去思考,去读书,时间管理、情绪、效率、认知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学了就会用,又能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能力。

人因此变得积极而乐观,内心笃定而从容。

2、我为什么要日更?

日更,是一种基本功,日日不断、滴水穿石。

看那些作家、老师,都是日更的,每日更新,人生因此而蜕变。

我,一个中年程序员,不希望被动裁员,不希望被行业周期波动所影响,不希望交出人生的掌控权。

在这个如此不确定的世界,希望有一丝的确定性握在手中。

所以,修习一项硬本领就是万分紧迫的事情,我选择先搞定写作

我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关于成长的公式:成长效率=正确的成长方法论X每一次刻意练习X练习次数。

任何事情,学习、工作、创业、情感,演讲等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述提升和成长。

换成写作也是一样,有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天的刻意练习,可以加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频次越高,成长越快。

一年365天,可以把自己的写作能力迭代365次。

3、为什么要早起?

早起,可以解决人生80%的难题。

中年人,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工作的竞争压力,没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唯有早起,获得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

当你试过早起,尝过早起的甜头,一定会上瘾的。

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则:万事提前。

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晰,读书、写作,搞定最难的工作,开启高能的一天。

高效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学习的成长社群,欢迎关注私信,一起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