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民国第一渣男徐志摩后,张幼仪升职加薪,抗日时期大发国难财

民国第一渣男”徐志摩,在诸多文人墨客的口中的形象都不甚光鲜。在那个自由恋爱刚刚兴起的时代里,所有人对于情感归宿的选择都没有前人做参考,因此总是会闹出很多荒唐的事情。

首当其冲的冲突就是“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之间的“水土不服”。自诩读过几年书的文人们总爱在感情上为自己找新鲜,徐志摩就是这样的一号人物。

当年在康桥大学学习时,徐志摩风光霁月是人尽皆知的大才子。“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这首《再别康桥》的经典性和文学性不言而喻。殊不知1921年之际的徐志摩早就已经是结婚6年之久。在结识狄耿生求学英国之前,他就已经因为和妻子张幼仪在结婚事宜上谈不拢而彻底闹掰,直接将怀孕的妻子丢在沙士顿,自己远走留学。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这一段包办婚姻,是民国时期诸多不幸福的包办婚姻的真实写照。在当时徐志摩得知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后,更是嗤笑地评价了一句“土包子”,对于这位才力华赡,心比天高的大才子来说,一段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本着政治联姻、资本交换去的婚姻关系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关系是非常不幸福的。徐志摩内心自比是襄王神女,将林徽因挂在心间很是看重。事实上徐志摩心中首肯的结婚对象就是林徽因,但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关系是高度适配、非常幸福,徐志摩想要下手也无能为力。

于是他后期转变策略和陆小曼走到了一起,却还不忘时刻关注着林徽因的消息,最终死于一场赶回北京的空难事故中。

张幼仪是爱徐志摩的,她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当成了徐志摩,乃至更多民国文人情感问题中的对照组。她不体面也不精致,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的“老妻”。但是值得同情并不意味着张幼仪这种直奔着牺牲精神去的情感观是值得提倡的。且张幼仪和徐志明婚姻破裂之后,张幼仪为自己盘算着金钱权势,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战时大发国难财。

彼时的张幼仪因为在海外怀着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被抛弃,因此对这段感情在所难免是心灰意冷。和徐志摩正式分开之后,她倒是机警于自己学识不够,需要提升,于是在德国进修幼教相关的课程。

在此期间张幼仪不断伸手向自己的婆家要钱,数年之间从无间断。徐家本就是从明清时期积累下殷实家底的富商望族,所以也是对张幼仪予取予求。

这个时期,张幼仪还算是在为自己在婚姻关系中受到的磋磨讨回公道,一点金钱上的补贴和索取属于情理之中。然而在归国之后的张幼仪,并不再像是读书时候一样想着要一门专心学术,而是在政商结合的娘家以及婆家的发力之下,最终成为储蓄银行副总裁,更是当上了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就身份和工人条件上来说,那是真的张家有女百家求。

有钱有权,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是民国时期权势最鼎盛的成功女性中的一名了。在那个风雨飘渺的时代,不管是文人墨客,武将拳师,亦或者是商学实业家等等,都有着一颗赤诚的卫国之心。张幼仪倒是也没有做到叛国的地步,然而她在日寇侵华全面入关之后,大发国难财,并在爱国人士抗日救国之际,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寻求自保。

寻求自保不是什么错,然而在当时张幼仪敛财的手段很是过火。她垄断军服染料并高出百倍兜售,后期蓄购大量棉花,并掺杂木棉等杂料制造“黑心棉”,在棉花价格疯涨的顶点倾销“黑心棉”,扰乱市场秩序,一样是大赚一笔。资金到手后她便四处收购黄金,自己“吃饱”了之后便迅速前往香港地区,火速再嫁。

等她再嫁的丈夫逝世之后,张幼仪照旧是裹了金银细软,离开中国自此定居美国。她手中掌握着的大笔财富,支撑着她在纽约中央公园旁边购置了一套房产,安居享乐直至逝世。所以本质上来说,张幼仪婚姻的不幸是因为徐志摩,而她本人晚景之所以总被拎出来当对照组,着实是因为她本身也不是个什么体面人。

两人早期的结合,种种辛辣苦楚尽管让人看来惋惜感慨,然而现在一看,是烂锅配上烂锅盖,凑到一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