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三十九卦

水山蹇 坎上艮下

门前有陷之象 背明向暗之意

编码:010100(雨雪载途,下下卦)

卦辞:大雨倾地雪满天,路上行人苦又难,拖泥带水费尽力,事不遂心且耐烦。

推断:行人未至,投向无门,好事难成,求名不准。

大象:前路险陷,后有高山,进退维谷,如跛者举步为艰。

运势:多灾多难,进退两难,此时宜守正道,不可轻举妄动,动反招祸。

爱情:困难重重,破象已现。

疾病:病重,不可疏忽医治,注意肾、胃、手部四肢损伤。

失物:搜索有困难阻滞而停止,不能寻回。

诉讼:终必有险,更防血光。不宜起讼,动则招咎。

周易卦爻辞原文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初六:往蹇,来誉。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九三:往蹇来反。

六四:往蹇来连。

九五:大蹇朋来。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周易卦爻辞解文

蹇卦,象征陷入困境,难以前进;面对这种情况,利于向西南行动,不利于向东北行动。此时利于出现大人物,只要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就一定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象辞说:蹇卦的卦象是(山)下坎(水)上,为高山上积水之表象,象征艰难险阻,行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困境。

初六,前进将会进入险境,后退将得到赞美。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象辞说:“前进将会进入险境,后退将得到赞美”,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安心等待,寻找时机,不要轻举妄动。

六二,臣子为了解救君王的困境努力奔走在危难之中。如果是为了自己,他是用不着这样做的。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象辞说:“臣子为了解救君主的困境而努力奔走在危难之中”,那么结果将不会有什么过失。

九三,前进陷于危难,最好还是退回原地,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了。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象辞说:“前进将陷于危难,最好还是回原地”,这样内部的力量必会来依附于己。

六四,如果它要奔赴危难,就该联合其他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救危难。

象曰:“往蹇来连”位当实也。

象辞说:“前去解救危难,应该联合其他的力量”,是指这一爻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应该这样去做。

九五,处境极为艰难,却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渡过危难。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象辞说:“处境极为艰难,却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渡过危难”,表明他能够坚守正道,行为合乎准则,所以有众多的人前来协助他。

上六,如果前进就会陷入险境,退回来却可以大有收获;这样做就会吉祥如意;有利于出现大人物。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象辞说:“如果前进就会陷入险境,退回来却可以大有收获”,是因为关鍵在于首先要联合自己内部的各种力量才能够共同度过艰难时世。“利于出现大人物”,说明应当追随尊贵的君主去建功立业。

卦爻辞注解

蹇卦:到西南去有利,到东北不利。见大人有利。占问吉。

倒数第一阴爻:去时难走,回来走得安舒。

倒数第二阴爻:王臣难上加难,不是自身的缘故,(是环境所逼)。

倒数第三阴爻:去时难走,回来时美好。

倒数第四阴爻:去时难走,回来时坐车。

倒数第五阳爻:经过大困难,钱财来了。

最上阳爻:去时难行,回来大得利,吉,见大人有利。

卦爻卦辞诗

水山蹇

山高水急路难探

莫向东北利西南

得遇贵人能相助

贞者大吉渡龙潭

蹇卦的互卦是火水未济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39卦蹇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水火既济(动初爻)

水风井(动二爻)

水地比(动三爻)

泽山咸(动四爻)

地山谦(动五爻)

风山渐(动上爻)

蹇卦的错卦是火泽睽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蹇卦的综卦是雷水解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39卦 【蹇】水山蹇 坎上艮下

第三十九卦 蹇(音简)卦

蹇(音简)卦,由下艮上坎组成,卦形作“”,象征“蹇难”。卦名“蹇”字的意思是“难行”。上卦“坎”为水,下卦“艮”为山:高山上有恶水,喻示路艰难行。全卦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曲折不顺的情状,指明济涉蹇难的可行之道。强调济难必须进退适宜,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济难既要有大人的协助,又要聚众,上下不违正道正道,同舟共济才能济难获吉。同时指出济难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过程,一旦陷入危险,就惟有奋不顾身彼此相救才能脱险。但同时应慎重,量力而行,不可轻率,应积极谋求对策,坚持正义,追随贤能,方可转危为安。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译文蹇卦象征险阻艰难:利于走向西南,不利于走向东北。利于出现大人,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解读蹇卦上体为坎,坎为陷为险,下体为艮,艮为止;坎险在前,艮止在后,进退维谷,所以说蹇卦象征险阻艰难。整个《周易》在谈到利于到哪个方向去的时候,都是说“利西南,不利东北”,无一例外。一般的说《易》者都是根据《说卦传》的解释。《说卦传》认为“坤”为西南之卦,“艮”为东北之卦,坤象地,艮象山,故“西南”、“东北”分别象征“平地”和“山地”。走平地容易,走山地艰险,所以不管哪一卦谈到“有攸往”都是“利西南,不利东北”。要顺处平易之地,切勿止于艰险之中,这就是处在险阻艰难之时总的行动准则。国家处在蹇难之中,最利于出现贤能、有作为的“大人”奋起济难。“贞吉”就是说济难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正道,才能得吉。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译文《彖传》说:蹇,就是艰难,因为险境就在前面。看见险境而能停止不前,是很明智的啊!艰难之时,利于走向西南,这样前往就能合宜适中;不利于走向东北,因为(往东北走)必将路困途穷。利于出现大人,说明前往济蹇必能建成大功;居位适当,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可以摆脱蹇难使国家走上正路。处于蹇难之时(济蹇)的功用是多么大啊! 解读蹇卦上体坎为险,所以《彖传》说“险在前也”。下体艮为止,故《彖传》说“见险而能止”。有险在前,如果冒险盲动,必然会受到伤害。但如果知险而能止,不去冒险,相时而动,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就是明智了。故《彖》辞赞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彖传》用“往得中”解释卦辞“利西南”,是说蹇难之时,去往平易之地适中、合宜,进退合宜,不盲动以犯难,有利于济蹇;用“其道穷”解释“不利东北”,是说处蹇难之时而向危险之地进发,等于蹇上加蹇,不易克济,当然是死路一条。“往有功也”是说非圣贤之人不能济天下之大难,所以当出现圣贤人物前往济蹇时,必能完成此伟大功业。卦辞中的“大人”指九五,九五以刚爻居一卦的至尊之位而得位得中,刚爻强健,得中则不过于躁动而能审时度势,其往必能取得成功。既然有九五这样的贤者奋起济蹇,而各爻都能居位适当,守持正固,获得吉祥,国家也就自然能摆脱蹇难,走上正路,故言“以正邦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予以反身修德。译文《象传》说: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艮,艮为山,山石磷峋,水流曲折,是蹇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悟行道之不易,从而反求诸己,修养德行。解读蹇卦下体艮为山,上体坎为水,故言“山上有水”。水在山下可流归大江大河无所阻碍;水在山上则千岩万壑受阻难行,有蹇难之象。君子观此象则应“反身修德”。凡是自己的行动遇到艰难险阻,一时不能克济,就应该反躬自省,寻找并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道德与才能,这是古人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所以看到水在山上受阻的蹇难之象就提醒自己“反身修德”,增长自身的道德才干以济蹇出险。

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译文初六: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必获赞誉。

象传》说: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必获赞誉,是说应该等待时机。

解读初六处蹇难的开始,以阴爻居卑位,势弱力柔,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冒进,如果犯难冒进必陷于险难,故爻辞曰:“往蹇。”若能识时退处,见险而止,就能获得赞誉,故爻辞又曰“来誉”。

《彖传》说:“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就是赞誉初六的。初六的不往并非永远不前往,永远不往又怎么出蹇呢?关键是看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时未可往而往则必遇蹇难,因此要等待时可往而后往,所以《象传》说“宜待也”。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译文六二:王臣之所以屡犯艰难,并不是为自身私利。

《象传》说:王臣出以公心屡犯艰难,其自身始终没有过失。

解读六二以柔爻居二位,本不具备济蹇出险的条件,但是六二与九五相应,九五为君王,六二为王臣,当蹇难之时君王全力济蹇,王之臣岂能袖手旁观!这一特殊时位就决定了六二虽然才力不足,但也要忠心耿耿地奔走济难。其实六二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济难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但六二深知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匡救王室,因此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六二的这种品质还是值得钦佩的,他本可以私身远害,明哲保身,但为了社稷宁愿赴汤蹈火,奔走济难,即使失败了,其志亦甚可嘉,不为过也。

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译文九三:出门困难重重,归来笑逐颜开。

《象传》说:出门困难重重,归来笑逐颜开,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解读前面两爻阴柔势弱,而九三以刚居阳位得正,应该有济涉蹇难的才能了。九三虽然阳刚得正,但仍处在下卦的艮体,上临坎险,故不可冒然上往,上往则入蹇难,只有归来返回原处居守本位才是适宜的,所以爻辞说“往蹇”而“来反”。“内”指内卦的二阴爻。内卦的三爻,只有九三为阳爻,居二阴爻之上,是内卦的骨干力量。在蹇难之时,阴柔之爻不能自立,而要依赖九三的力量。所以,九三不“往蹇”而“来反”,二阴爻自然十分欣喜,乐于亲附。

六四:往蹇来连。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译文六四:出门步履艰难,归来时却有车可乘。

《象传》说:出门步履艰难,归来时却有车可乘,因为六四阴爻居阴位,象征人才正当其位,德符其名。解读六四是柔爻,自己无力出险,如果盲目前往则会更深地入于坎险,所以爻辞仍是戒之以“往蹇”。并指出应该“来连”,即与九三等众爻联合。也就是说处在蹇难之时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九三等爻的济蹇目的是一致的,并且九三与六四相亲相比,初六、六二两爻同为阴爻,志向一致,又是相亲或同类的关系,当然愿意并且可以建立联盟。为什么不直接说“正”呢?因为这里讲的是上下之交,因此最要紧的是诚实,不诚实则难以建立信任,谈何联合?居上位,却为济蹇与在下各爻同心同德,且以阴居阴,所以是“当位实”。其次下三爻也可以说是“当位实”。九三以阳居阳,六二以阴居阴,是当位实;初六虽不得正,以阴居阳,但因其位卑,阴居于最下,也算得正,是当位实。

九五:大蹇,朋来。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译文九五: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终予获得大利。

《象传》说:大难当前,得到友人相助,因为九五之爻居上卦中位,象征人节操端正自能获救。

解读“大蹇”是指九五居蹇卦上体坎险之中位,处在蹇难的深处,所以叫“大蹇”;同时九五以一国之君居蹇难之中,也可以看做是天下之大蹇。而这样一位深陷坎险的君主却抱有济大难于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之相应的六二也忠心耿耿地跟随九五奔走济难,这就是唯独九五与六二不言“往蹇”的原因。从自身的主观条件来看,九五为刚爻且履中得正,有阳刚中正之德,故有解民倒悬、赴难济蹇的雄心壮志。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九五树起了济蹇的大旗是顺应民心的,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前面说到因“往蹇”而“来连”,现在这个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共同的斗争目标使他们聚集在九五的麾下,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朋来”,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相助,什么事情做不成功呢?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译文上六: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可建大功,吉祥,利于出现大人。

《象传》说: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可建大功,说明上六的志向在于联合内卦的九三共同济蹇;利于出现大人,说明上六应当归顺尊贵的九五大人。解读上六以柔爻居阴位,且处全卦之极,不可能再往了,若硬往前行非但无益,反而更生蹇难,所以爻辞也是戒之以“往蹇”。但上六处于蹇难之中,也想尽快脱险,该怎么办呢?爻辞指示“来硕”,即归来则能建立大功。上六与内卦九三相应,这里的内就是指九三。上六要想出险不能没有九三阳刚之正的应援,所以“志在内也”。不过只靠九三还不行,还要求助于九五,九五是济蹇的主帅。爻辞说“利见大人”,大人就是九五,九五以阳居中而位尊,所以《象传》又说“以从贵也”。上六不是前往,而是归来,既联合九三,又归顺九五,有这两刚相助,济蹇之大功即可告成,所以爻辞说“来硕”。一旦上六出险,六爻的蹇难就全部得以解脱,所以唯上六得“吉”。

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yàn)埴(zhì)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shān)埴(zhí):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

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

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

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就治国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不是有为的统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就会保持持久的繁荣和稳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虚无缥缈的无当成有,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徒生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宝,原本一贫如洗的人,却存为如何利用这笔巨额意外之财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当别人都去辛苦打拼拼的时候,他却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后,他依然躺在床上做着美梦,直到最后他饿成皮包骨,在临死之前还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所以,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王弼《道德经注》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毂之所以能够固定三十根辐条,是因为它上面有空无的部分能够用来插轮轴和辐条。因为它能够低调被动地接受外物,所以能够自己统御那么多根辐条。木头、粘土和墙壁之所以能够制成车毂、容器和门窗,都是因为在其上开辟了空洞的部分而产生了用途。切实存在的事物要借助无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苏辙《老子解》

竭智尽物以为器,而器之用常在无有。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无以施其利。是以圣人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知两者之为一而不可分,则至矣。

用尽智力和物力来制成器物,而器物发挥作用常常靠它空洞不实的部分。没有实际存在的物质部分就无法使用,没有空洞不实的部分就没法施展器物的功能。所以圣人常常从无概念、无称谓、无特征、不可辨的、无目的、无局限的宏观角度,来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奥妙;常常从有概念、有称谓、有特征、可区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观角度,来观察某一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边际,即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人知道有与无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就完满极致了。

【经典解读】

在本章老子举了三个十分生动的例子,车毂、埏埴与凿室,形象地说明了无的作用。古代大木车的车毂,中间是空的,三十根辐条连在这里,正是因为它的空,才有了它作为中心支点的作用,使车子能够远行千里,担当重物,旋转不休。这种车轮的形象极具启发力,中间空无的原点,向四方延伸,等距离地联结着真正接触土地的轮圈。它虚实结合,而不偏不倚,它没有固定的倾向,却能运转不休,永无止境。透过它,可以看到一种可用于修身治世的道:中心无物,通过自然的法则操纵万物,无偏无倚,合和众力。

埏填而成的器皿,其间空空如也,而人们利用的正是这种无。只有心中放空,才能装载万物。我们常常用倒掉杯中水,来说明这一道理。清除心中杂念能专注于正事,消除心中偏见,才能容得别人,忘记过去的不快记忆,才能迎接新的生活。空,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往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了真正事实。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注重所谓的“实在的”东西,他们知道在那些实在的东西背后有很多真正重要,却未能显示出来的事物。

当然,在重视“无”的时候,也不能忽略“有”的承载性。冯友兰先生就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王安石在其撰写的《老子注》中也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老子的观点过于片面,毂虽以其“无”为车之用,但毂辐本身就是“有”,只要工匠将其做出来,组装起来,中间的空洞就自然出现了,也就是有了“无”的作用。

老子强调有无共重还是无更加重要,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需要有无并重。对于自身修养来说既不能太过功利化,也不能成为一个空想家,立足于实际地生活在理想之中才是最好的处世方式;对于外部事物来说,要同时认识到它“有”的一面和“无”的一面,有时候正如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哲理引申】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惠子和庄子的两段对话,其中阐释了庄子对有用无用的看法,与老子在本章中的观点一脉相承。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其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就有五石容积。用它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旅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寻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氏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扭曲充满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蹿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无所作为,整日饮酒厮混,连他的父亲都认为他是个无赖。可后来,正是他攻入威阳,灭暴秦,兴大汉,奠定四百年江山。姜子牙、郦食其、朱买臣等都是老年得志,年轻时“不务实事”,被身边的人轻视、瞧不起;韩信未得志之时,受市井流氓侮辱,不得不接受漂母的接济,从军以后也长期不得志;管仲年轻时经商屡屡失败,当兵又不断打败仗,除了鲍叔牙没人相信他是个人才,然而这些人最后都建立了一番极其辉煌的功业,最终青史留名。

提起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人们立刻会想到爱因斯坦。如今人们认为作为现代物王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的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然而在求学的年代,他却是老师眼中最笨的学生,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爱因斯坦三岁才开始咿呀学语,而且说起话来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的。父母一度担心他的智商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十岁时,才把他送去上学。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因为学习慢,反应迟钝,饱受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视为最聪明的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小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如果,你觉得别人笨,那是你自己还不够了解别人。

《论语》乡党篇1003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4)如也。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bì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躩:躩,音jué,脚步快的样子。

(4)襜:音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青年节

每年的公历5月4日

中文名:

五四青年节

节日时间:

每年5月4日

节日起源:

纪念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节日活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设立机构: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设定时间:

1949年12月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怎样理解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五四青年节的节日设立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但并非全民假日,仅14至28周岁的青年可放假半天。

2023年05月03日

农历兔年三月十四

周三

第3272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言潮声

一个人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不仅负担沉重,而且新的事物就无处容纳了!

美好的一天从适应新时代 创造新世界开始!

经典诵读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装丽服夺春晖

——(唐)李白《白纻辞三首·其三》

注解:

女子漂亮的彩色丝制舞衣是用吴地出产的剪刀裁制而成的,她明装丽服,比今日的春光还要灿烂照人。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大乐》

注解:

公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义。

早安人民

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不要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也别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选择懈怠。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永远正值青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广大青年朋友节日快乐!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