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丑书举办了一场书法展,为何引来了中小学生等数千人的观摩

什么是丑书?这个问题在当下有很多争议。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丑书是书法的一种,只不过它把字写得很丑很难看,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也有的人觉得,丑书,就是缺乏书法功底,写字时从不按照古人的法度要求来写。总的来说,丑书就是脱离了大众审美观的书法创作活动。当下,书法界很是流行丑书,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书法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这是一场90余幅作品全部为丑书的书法展览现场,但短短的10天展览时间,却引来了数千人的观摩,这些参观者来自机关、团体、农村、工厂等单位的书法爱好者,更有来自周边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的诸多老师、学生。一场丑书书法展,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发或组织前来观摩?是因为这位作者的水平高,还是大家喜爱丑书?这正是当下书法展人们所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次书法展的作者名字叫范建刚,今年正好60岁。他学习书法时间并不算长,不像别人那样是从8岁就开始了,而范建刚8岁时,则跟随父亲从陕西岐山到了青海去上学、生活,一直到他成年后便在青海扎下了根。从这个简短的简历中可以得到,在他人生的前40年,他基本上与书法无关,没有名师指点,没有书法基础。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个没有书法基础的人怎么能与书法结缘?也有些人觉得,难怪写丑书,看了这个简历就知道了,并不奇怪。

这里,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两汉以前的书法形态:甲骨文演变成大篆书法,那时候的文字是非常质朴的,如果近眼看上去,就会觉得古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为了把字写得更清楚,他们的做法大都是字随画变,就是说字的大小是由笔画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此一来,就有了文字大小的变化关系,但小篆统一了文字以后,这些却发生了改变,小篆的要求是字形大小必须统一起来,而后面的西汉隶书又打破了这一规则,返回到了小篆以前的书写形态上。

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曾说:“就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变而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的无波隶、外表也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时改成有波隶,又只讲求外表的整齐。六朝字外表不求其整齐,所以六朝字美。”

虽然范建刚没有从小的时候学习书法,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西北边陲,那里的戈壁沙漠、风土人情给滋养了他,或许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岐山出生的人,几十年未动笔,几十年乡音未改,或许是某一件事、某一种情触动或激发了他对书法创作的热情。而这种激情,给他带来的便是他自己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于是,他学习书法并不是从唐楷入手,而是把起点放在了更为高古的两汉书法之上,尤其是他对西汉与东汉过渡时期的书法更加热衷。

经过二十多年的触笔,他所悟到的并不是某个字怎么写,某个笔画怎么表现,而是他用情、用心深入到古人书法的骰子里去感受两汉隶书的风貌与情怀,或许可以说,范建刚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走的是古人精髓的那一个路子,而撑起这个路子、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则是他内心那种真诚朴素的情感。一位哲人说,你的内心认知决定了你的起点与高度。我想这句话也适合范建刚先生。

范建刚把书法的起点放在了秦汉和两汉之间,他或许是多年内心那个点与书法正好相碰撞,从而使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些老师看完他的书法展后说到,范老师书法的起点很高,符合取法乎上的要求,这里便是他本人对书法高峰的眺望高度。也有人觉得,这个丑书展,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前总认为书法就是写的美观好看,原来中国书法真是博大精深,这个宝库十分丰富,以后还要向深度上学习才是。

而许多中小学生和一些大学生看完这个展览后,不仅被展厅效果所震撼,更觉得书法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字写得好看,这是学校必要的,而如果要深入到书法艺术的殿堂上,那就要用宽阔的眼界来审视中国的书法文化,几千年来的书法,不仅是某一个朝代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纵深化的书法文化,只有把技法水平提升上来,把人的情怀融入到书写与创作中,才能提升人的书法视野,丰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