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四十二卦

风雷益 巽上震下

风雷交错之象 损上益下之意

编码:110001(枯木开花,中吉卦)

卦辞:时来运转喜气发,多年枯木又开花。枝叶重生多茂盛,几人见了几人夸。

推断:交易有成,见官有理,走失得见,出门见喜。

大象:强风配快雷,声威增长之象,长男配长女,夫妇合体,增益儿孙之象。

运势:现正当吉运,可得贵人之助而成功,宜施惠于人,施比受更有福。爱情:相亲相爱,良缘天定。

疾病:可治愈,提防肝胆、肠胃之疾,或性病等。

失物:有望可寻回。

诉讼:有牢狱之灾,或事因女人、房地产引起,宜和解。

周易卦爻辞原文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周易卦爻辞解文

益卦象征增益:利于前去行事,利于渡大河越巨流。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象辞说:益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巽(风)上,为狂风和惊雷互相激荡,相得益彰之表象,象征“增益”的意思;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君子应当看到良好的行为就马上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马上改正,不断增强自身的美好品德。

初九,利于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如果能获得大吉大利,就不会遭到责难。

象曰:“元吉无咎”,不厚事也。

象辞说:“如果能获得大吉大利,就不会遭到责难”,表明在大显身手干事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尽量不要过分铺张奢侈,不能好大喜功而使民众过分辛劳。只有这样才能获大吉而免遭责难。

六二,有人送来价值昂贵的大乌龟,没有办法辞让,遇到这种情况,在任何时候占卜其结坚果永远是吉祥如意的;君王如果在此时祭祀天神,祈求降福保佑,也会如愿以偿获得吉利。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象辞说:“有人送来(价值昂贵的大乌龟)”,这样的大好事并不是由于贪婪而主动索取的结果,完全是他人心甘情愿送上门来的意外收获。

六三,将所得到的好处用来帮助他人解除危难和灾祸,这样才不会引起麻烦;要满怀诚意地按照中庸之道行事,进见王公贵人时一定要手执象征虔诚守信的圭玉。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象辞说:将得到的好处用来解救他人的危难之事,是保全自身的最好办法。因为身处显赫地位,得到许多好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只有把这些好处用来助人,才能得人心,免除灾祸,从而可以牢固地保持所得到的好处。

六四,采取温和宽厚的中庸态度行事,有事求告于王公的话,王公会很乐意的答应,此时最有利于借重王公的威望来决定迁徙国都这样的大事。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象辞说:“有事求告于王公的话,王公会很乐意地答应”并不是由于别的原因,完全是甘愿自我减损而使天下大众受益的志向感动了王公贵人。

九五,满腹虔诚地怀着一颗使天下人受惠的仁慈之心,不用占卦问卜就知道是大吉大利:将心比心天下人必然也都虔诚地怀着施惠于我、感我恩德的心愿。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象辞说:“满腹虔诚地怀着一颗使天下受惠的仁慈之心”,作为至高无上的君长,能够做到这样确实难能可贵,根本用不着占卦问卜,吉祥如意将永运伴随着他;天下人都虔诚地感激我的大恩大德,这种万民归心的盛况,使我自行减损造福大众的心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上九,没有谁来让他受益,倒是有人来攻击他;内心拿定主意却不能持之以恒,必然会有凶险临头。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象辞说:“没有谁来让他受益”,是因为背离了益卦损己益人的宗旨,由损上益下变为损下益上,必然遭到世人的唾弃,他要求受益的呼声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之辞;“倒是有人来攻击他”因为他凌驾于君王之上,位置不当,而且贪图受益,搞得天怒人怨,遭到外来的攻击也就毫不奇怪。

卦爻辞注解

益卦:有所往有利。渡大河有利。

倒数第一阳爻:有利于兴建大建筑,大吉,无害。

倒数第二阴爻:有人赐给他价值一百贝的大宝龟,不能拒绝。占问长期的事吉。武王用祭祀来祭上帝,吉。

倒数第三阴爻:用在丧事上要增加礼数,无害。有俘虏。在半路报告周公用玉硅(音)来祭。

倒数第四阴爻:半路报告周公,公听从,有利用俘虏为殷民迁国。

倒数第五阳爻:有俘虏顺从我的心,不用送东西,大吉。有俘俘,顺从我的恩德。

最上阳爻:没人帮他,有人攻击他,用心不能持久不变,凶。

卦爻卦辞诗

风雷益

风雷激荡益增添

积极前行好运生

冒险功成创大业

逢凶化吉不须惊

益卦的互卦是山地剥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42卦益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风地观(动初爻)

风泽中孚(动二爻)

风火家人(动三爻)

天雷无妄(动四爻)

山雷颐(动五爻)

水雷屯(动上爻)

益卦的错卦是雷风恒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益卦的综卦是山泽损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42卦 【益】风雷益 巽上震下

第四十二卦 益卦

益卦,由下震上巽组成,卦形作“”,象征“增益”。上卦“巽”为风,下卦“震”为雷:震雷奋响,风声交助,无所阻碍。故损上益下之道,往必有利,无险而不可渉,喻示“增益”情状。全卦揭示事物有时必须获得增益的道理,卦旨侧重“益下损上”之义。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译文益卦:筮遇此爻,利于有所往,利于涉水渡河。解读益,就是指减轻赋役,苏解民困。益卦辞说“利于有所往”,因为九五、六二分别居于上卦下卦中位,像君臣百姓,各守其道,所以吉庆安宁。卦辞又说“利于涉水渡河”,因为益的上卦为巽,巽为木,下封为震,震义为动,这一卦象表示刳木为舟,浮水而行,平安顺利。巽义为谦逊,敢于作为而心怀谦逊,其事业必定与日俱进,不可限量。上天泽润万物,大地生育万物,天地对于万物一视同仁,泽惠无边。天地对于万物,君上对于百姓,施恩布惠的主要原则是:“贵在及时,要在应急。”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译文《彖传》说:增益,意思是减损于上增益于下,人民得到益处,欢悦无有穷尽;统治者从上面向下施利于在下的百姓,他的王道大为光明。利于有所前往,是因为尊者居中得正,天下必有喜庆;利于涉越大河,是因为有木舟渡水征途通畅。增益之时下者震动上者巽顺,功业就能日益发展无有限量;上天施降利惠,大地受益化生,增益的作用无所不在。总观增益的道理,都是配合时机自然进行的。解读《彖传》指出益卦是损在上之刚益在下之柔。损上益下,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统治者自损以补益在下的平民百姓,人民得到益处,自然是喜悦无限,所以《彖传》说“损上益下,民说无疆”。人民得到益处,统治者自身也会得到益处。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善于使用损上益下之道,从上方施利于下,其统治才能光明昌盛。

《彖传》说“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正是此义。“中正有庆”是就六二与九五这两爻的爻象而言的。益卦卦体六二与九五,既居中处尊位又得正,以中正之德益天下,天下享受其补益,必有福庆。此时有所前往必然有利,即使是涉险历难渡越大河大川也是无所不利。“木道”就是舟道,乘舟而行可以涉川,故《彖传》说“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彖传》是以益卦上体巽为喻象,来说明以益涉难,征途畅通。所谓“木道”的“道”其实质就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道”,也就是益道。上体的阳爻增益到下体的初位,象征天施阳气于地;下体的阴爻往上居于四位,象征地化生万物而上长。如此阴阳互动,天施地生,显示出增益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无所不在,故《彖传》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彖传》的最后两句是阐发增益有时的观点的。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风雷激荡,是益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惊恐于风雷的威力,从而见善则从之,有过则改之。解读如果说《彖传》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个角度谈增益的问题,那么《象传》则是从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来谈增益的问题。益卦上体巽为风之象,下体震为雷之象。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怒,二者互相增益其势,所以说风雷相助象征增益。君子从风雷相益之象中认识到个人在道德修养上也要有所增益。具体的途径就是《象传》所说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看到别人有善言善行就向往之、学习之,知道自己有了过错就迅速改正之,这样在道德修养上当然就会有所增益。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译文初九:利于大有作为,非常吉祥,没有咎害。

《象传》说:非常吉祥而没有咎害,说明初九本来不能胜任大事(但此时因获益阳刚,可以大有作为)。解读益卦之形成在于损四益初,故初九是成卦之主,为处下获益之象,正是《彖传》所谓“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爻,他的发展是无限量的,故爻辞说利于大有作为。初九本来位卑处下,是难以胜任大事的,由于受益于上体的阳刚之德,知恩图报,欲干一番大事业,同时又上应六四,有六四辅助,所以爻辞才说“利用为大作”。但由于初九地位低下。干大事如不能获大功,就要受到非议,只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得元吉,才能无咎。所以王弼《周易注》说:“夫居下非厚事之地,在卑非任重之处,大作非小功所济,故‘元吉’乃得‘无咎’。”“下不厚事也”是说初九本来处在下位不能胜任大事的,现在得阳刚之益,获益而图报,要“为大作”。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译文六二:有人赐与价值十朋的宝龟,无法辞谢,永久守持正固可获吉祥;君王得此宝龟祭享天帝,吉祥。

《象传》说:有人赐与(价值十朋的大宝龟),这是从外部不招自来的增益。解读益卦的六二与九五相应,是得九五之余刚,故损卦六五的《象传》说是“自上佑也”,益卦六二的《象传》说是“自外来也”,都强调这种增益是不招而至的。损卦的六五柔居阳位,刚柔得中;而益卦的六二,爻、位皆阴,刚德不足。所以损卦六五的爻辞日“元吉”,而益卦六二的爻辞则戒之日“永贞吉”,即受益必须永远走正道才能得吉。六二虽然中正虚中,得到天下人的帮助,甚至有人赠送他大宝龟,但六二不将增益之物据为己有,而是将之用于君王的祭享,这与初九获益图报,欲“为大作”有共同之处。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译文六三:增益于荒年赈济百姓,没有咎害;心存诚信,持中慎行,手持玉圭,报告王公。

《象传》说:增益于荒年赈济百姓,所用粟米本是百姓固有之物。

解读六三正当荒歉之年,从爻位上看处下体之上,相当于郡守县令之类的官员,所以他不必做别的事,只要能做到开仓赈济灾民,就体现了损上益下之道,必无咎害。当然开仓济民要有诚信,既要有信于上,也要有信于下,持守中道,慎干行事,即爻辞所说的“有孚中行”,万不可借赈灾之机中饱私囊。开仓济民,不可专行,必须向上级请示报告。所以六三要手持玉圭向王公报告,获致批准方可开仓。粮食本来就是百姓耕种出来的,现在遇到凶荒歉收之年,官府开仓赈灾以益百姓,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象传》说“益用凶事,固有之也。”不过,尽管粮食是“民之固有”,但六三能益之当益,也算是循吏了。从一卦的上下体来看,二与五是中位,但从一卦的整体来看,三与四居中,所以本爻与下一爻六四皆日“中行”。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译文六四:持中慎行,报告王公要迁徙国都,公允许;利于依附君上迁都益民。

《象传》说:报告王公要迁徙国都而被允许,是因为六四有益民之志向。

解读六四爻辞所说的事情是接着六三爻辞来的。从六三爻辞我们得知当地百姓遭受灾荒,所以才有六四爻辞所说的迁徙其国都、避害就利之举。六四居益卦上体,正当损上益下之时,而在灾荒之年,最大的益下举动,莫过于迁国,带领人民到庶富之地去耕耘收获,重建家园。六四虽然主于益下,但他不在君位,迁国大事须请示君上,所以爻辞日“告公”。由于六四有“中行”之德,而且正如《象传》所说的有益民之志,故公“从”。爻辞“利用为依迁国”。正是依附君上、实施迁国、无往不利之意。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译文九五:怀有真诚信实地施惠天下的心愿,毫无疑问是非常吉祥的。天下万民也必将真诚信实地回报我的恩德。

《象传》说:怀有真诚信实地施惠天下的心愿,说明非常吉祥是不用问的。天下万民回报我的恩德,说明(九五)大得损上益下的心志。解读九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位,下应六二,犹如怀有诚信惠下之心,即爻辞所言“有孚惠心”。天下之民受其恩惠,当然是不待问而必有吉祥,故爻辞说“勿问元吉”。九五以至诚益于天下,天下之人当然亦至诚爱戴,真心实意地回报其恩德。爻辞“有孚惠我德”即此意。这里心与德是一回事。在九五看来,惠益下民是自己的心愿;在百姓看来,这就是赐予他们的恩德。九五有至诚惠民之心,作为反馈,民则至诚回报九五之德。“惠我德”的“惠”与“有孚惠心”的“惠”不同,后者是施惠,前者是感惠,有回报的意思。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译文上九:没有谁增益他,有人攻击他;立心无恒,有凶险。

《象传》说:没有谁增益他,意思就是遍天下之人没有助益他的;有人攻击他,这是从外部不招自来的凶险。解读上九与九五的情况大相径庭,天下无人益之,反而群起攻之,看来关键在于“立心勿恒”。益卦讲究损上益下,益下才能自益。上九处益卦上体,本该像六四、九五那样坚持益下,但他立心无恒,即益下之心不能恒久,反而要求损下益上,结果适得其反,“莫益之,或击之”,陷人凶险的境地。

第14章 执古之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mǐn)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①夷:看不见。

②希:听不到。

③微:摸不着。“夷”、“希”、“微”三字均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④诘(jié):追。

⑤一:即“道”。

⑥皦(jiǎo):光亮,光明。

⑦昧(mèi):昏暗,阴暗。

⑧绳绳(mǐn)、渺茫、不清楚。

⑨惚恍:闪烁不定的样子。

⑩古之道:就是太初的大道。

⑪有:指世上万事万物。

⑫古始:就是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⑬道纪:“道”的纲纪。纪,准则,法度。

【译文】

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把它叫作“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导读】

“道”不可被感知,虚空缥缈,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它支配着万物的运转,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只有掌握了其变化运动的规律,才能了解“道”,了解“道”所支配的世间万物。

【解析】

本章着重描述“道”体。在前面的第六章和第八章里,老子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则抽象地描述道的性质,并讲了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老子所谓的道超越任何事物,是无形无状,因此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对于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之物,我们根本无法进行感官上的体验,所以就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属性。可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然而它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因此,在本章中,为了让人们对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老子就用具象世界的一些概念,来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再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就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什么是夷?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夷”,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无法被我们用眼睛所认知罢了。比如,我们站在平地上极目远眺,目击到的东西极其有限,而地平线那一我们是根本看不到的;而一些微生物,我们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肉眼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下没有看到就不存在的断言,而是必须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承认在地平线的那一边是存在的,微生物也是存在的,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时时刻刻对人发生着影响,我们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规律,而不是与大道相背离。

什么是希呢?“希”就是我们用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小、飘缈、轻微,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我们听得真切,除此之外,还有距离因素,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距离也会令我们无法听到一些声音,大道即使有声,也不会被我们听见,因此我们常说“大道无声”。

那么,什么是微呢?微就是小的意思,小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我们摸着时,我们就称它为“微”。

大道就是那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用我们常规的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希、夷、微这三个概念,也无法穷究道的本源和真正内涵,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一”。

什么是惚恍?我们说大道是一个东西,东西应该是有形象的,但它看不到摸不着,它是一个超乎物质世界的东西,它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无法用概念来解释,只能用心灵去通达;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对于这种模糊而又深奥、亦真亦幻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惚恍”。

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就必须给道加以定名,所以就称道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恍惚虽然有些牵强,但它已是所有词语中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词汇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道是支配万物的,但它又存在于冥冥世界之中,无迹可循;同时它又是多变的,是不易被人所把握的。它没有前进和后退,没有运动和静止,没有光明和黑暗,所以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时,它义回复到无迹可寻的状态中了,它恍惚缥缈,若有若无,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

何谓“道纪’’?简单地说,就是大道的纲纪和规律。认识和理解道纪比认识大道本身更有意义,大道的规律和纲纪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旦我们的行为顺道而行,就能一帆风顺,事事遂心;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处处受阻,甚至遭受祸患。

综上所述,道虽然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但它的虚无不是绝对的“无”,它是由万物混成之物,无中含万有,无中出妙有,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因此.道的纲纪与宇宙同寿,运用极广,看不到“首”,也看不到“后”,自古以来就支配着世间的具体事物,统率着一切“有”。因此,要认识和把握世间的万物,就必须把握道。掌握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能知阴阳之消长,明五行之变化,知过去,探未来,识破天机,洞察秋毫。

王弼《道德经注》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惚恍,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没有形状、没有外观、没有声音、没有响动,所以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无从知晓,是因为我的感官无法去体认辨识,所以说难以寻根究底地分析,只能把他们混同在一起看待。如果说道不存在,万物却是从道生成的;如果说道存在,却看不见它的形体。所以说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物象。惚恍就是无法通过任何手段认知、探测、分析,来确定它的性质。有是指实际存在的事物。无形无名的道是万物的本源。虽然时代改变、事物发展,道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推动、协调着万物的变化。所以可以以古代的道来处理今天的事,因为一切所遵循的规律是一直不变的。上古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那时的道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在今天也能够知道古时的道。

苏辙《老子解》

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可耳。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搆,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广之,则佛氏所谓“六人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看而能见到的是颜色,所以见到颜色就看不到“夷”;听而能听到的是声音,所以听见声音就听不到“希”;按寻而能感知的是触觉,所以感受到触觉就感受不到“微”。这三种东西,即使是智者也难以分辨,只能混同在一起。所谓的一,就是本性,前面说的那三个都是本性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人开始时只有性,后来接触外物才分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返回本源,并不是再把这些感官混同起来,因为这混同的一分裂之后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如果把这种说法推广,则佛家说的“六人皆然”就是这个意思。《首楞严》说过:“逆流回到完全的状态,六种感官都不再起作用”,就是这个意思。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皎,虽在下而不昧,难以形数推也。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为,卒归于无也。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疾徐在我矣。

有形态的事物都能区分阴阳,所以上面亮下面暗,阴阳二分,是物质不可能摆脱的状态。道却不一样,上面不明亮,下面也不晦暗,所以难以以外观和计量尺度来衡量。绳绳,是运行而不断绝,人们见到了这样,则以为是物质的、实在的,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它,其实最终是要归于无的。状是外部的大轮廓,象是微观结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都不是无。道显现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不分前后。这就是远古时期事物生成的道理,物质的、实在的东西是事物现在的状态,事物远古时期的状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了解、把握了万物的本源,进退快慢就都在我的控制中了。

【经典解读】

人类感知外物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听觉、触觉,通过眼睛(视)、耳朵(听)、身体接触(搏),我们认识了身边的花草草、山山水水、日月星辰、鸟兽鱼虫。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能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它们有色彩、有形状、有音调、有触感,但道却和我们所了解的世间万物截然不同,它是虚空的,却又真实存在:它支配着万物,无所不在,却又无法直接感知;它可大可小,变化多端,远远超出了人类日常对万物的认识。它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它没有首,没有尾,总之,“道”与人们日常所能认知的事物、存在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用平常的思维去思量它。

“道”是万物之本源,其生在“象帝之先”,故而从古至今,万物都是由“道”所统领、支配的。我们虽然看不到身边的“道”,也很难想象出它的具体特征,但我们能在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中认识到它的存在,能感受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世界的发展,支配着万物的生长繁衍衰败灭亡。这“神秘的力量”就是老子所言的“道”,宗教人士口中的“神”、“上帝”,儒家、墨家言论中的“天道”,迷信者说“因果循环”,其实虽然它们各不相同,有的被人性化,有的虚无化,但其来源和老子所说的“道”是一致的。都是人们对古今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后,认识到的那种无法看见,却真实存在于世界之后的“神秘力量”。

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要把握“道”的运作规律。所以人们“观古而知今”、“观物而之人”、“观一而知万”,这都是对道的总结。人们常说的“圣人”就是因为比平常人更能参悟到“道”的规律,所以他们能顺道而行,能善治万物,能无失无过,能无忧无惧。

本章思想既是对“道”的特性的描述,也是老子方法论的体现。如何对待世间万物,如何处理纷杂的事物,那就是认识到支配它们的“道”的规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过对发生过的事物规律的探索,认识到现今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之道,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违拗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它们顺道而行,则可“无为而治”。

【哲理引申】

古之时,中原地带的黄河、淮河经常洪水泛滥,让先民们不堪其苦。本帝在位之时,洪水暴发,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丘陵,人们流离失所,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目睹洪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惨痛,尧帝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到处求访能治理洪水的人。

他将大臣、部落首领们召集到身边,说:“如今水患当头,人们生活艰苦,谁能担当治理洪水的大任呢?”群臣、部落首领们都推举鲧,尧觉得鲧常常违背法纪,不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但四方诸侯之长都说,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于是尧命令鲧去治理洪水,并告诫他:“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鲧工作也很勤奋,他四处建立堤坝围堵洪水,但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后来舜帝开始操理朝政,他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治水。因为鲧治理水患没有功绩,所以舜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为了寻找新的治水之人,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推荐禹: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且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于是将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禹接受重任后,工作十分勤奋,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想出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他按照九州地形,沿山脉开凿水道,将淤积之水导入大海。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也显露了出来,人们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活,在昔日被洪水淹没的地方筑室而居,耕田劳作。人们为了尊崇禹的功德而将其称为“大禹”,后来舜也将其作为了接班人。

同样是治水,工作也都很努力,鲧失败被流放,而禹却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禹掌握了水的运行规律,它喜下,易于被疏导,却很难被围堵。其实无论何事都是如此,比如想让牛倒退,若是硬从后面拉牛,即使大力土也很难办到;若是拉着鼻环让它回头,几岁大的牧童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是解决事物的最佳途径。

《论语》乡党篇1006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朝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2023年05月06日

农历兔年三月十七

周六

第3275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言潮声

天下没有一想就成的人和事,功夫练成了就会恍然大悟!

美好的一天从满怀激情 芬芳一夏开始!

经典诵读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宋)陆游《立冬日作》

注解:

立冬日到,刚过了添衣的九月,又迎来了穿皮裘棉衣的的十月。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外篇·天道》

注解:

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早安人民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年龄不应该成为阻碍你的理由。你迈出一步,就会接近目标;你退缩不前,就只能停在原地。坚持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