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温暖中医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痰湿的主方是温胆汤,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大医孙思邈看中了它,将其收录于《千金方》。

唐代所用温胆汤和今天的温胆汤在组方上略有出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了茯苓,一方面减少了生姜的用量。这是调整之后的温胆汤,也是我们现在化痰常用的温胆汤。

痰湿带来的疲惫、困倦、头晕、腹胀、面部出油、肢体沉重、大便黏腻等,我们用温胆汤调理,这个方子泡脚就能起到化痰的作用。

温胆汤: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5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片

半夏冲在前面,扛起了化痰这面大旗,半夏这味药一直是名声在外的。

半夏入脾经,肺经,我们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谈之器,半夏能把脾胃和肺里的痰给化了。

半夏性燥,燥化痰湿,有意思的是半夏温燥的同时还有点黏,有点润,这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半夏喜欢有水的地方,有意无意中吸收了土壤湿润的气息,这和痰湿的黏腻之性是比较合得来的。半夏以其黏润之性掩盖自己的燥性,这样很容易迷惑对方,从而打入痰湿内部,这时候半夏的燥性开始发挥作用,不知不觉就把痰给燥化了。

茯苓以祛湿见长,除了祛湿,还能健脾、安神。茯苓是功效非常广泛的一味中药,而且它性质平和,可以作食物。不过茯苓虽然有十八般武艺,但最擅长的还是祛湿。《用药心法》里称茯苓是祛湿圣药。

茯苓祛湿是通过小便把湿气带出去,湿和痰虽然是以两种形式出现,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况且湿能化痰,当湿气郁积成痰,会比之前更加黏腻。也就是说,体内有痰的人湿气往往特别重。

茯苓、半夏齐心协力把痰湿层层瓦解,二味中药配合得天衣无缝,我们知道中医其实有很多经典药对,配合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茯苓和半夏就是经典组合之一。

同时也为斡旋气机争取时间。所谓斡旋气机,就是帮助脾胃之气回到正常状态,正常状态是脾升胃降。

半夏本身具有降逆的作用,能让胃气往下走,竹茹帮助半夏降胃气,竹茹是从竹子上刮下来的,呈丝状,它有个十分经典的用法止呕。人为什么会呕吐?中医的解释是胃气往上走了,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往下走,方向反了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另外,竹茹还是寒性的,微寒,在痰湿化热的时候可以起到清热的作用。

陈皮枳实就是正儿八经的气药了。在这里负责运转气机。陈皮我们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陈皮和橘皮有关系,枳实也跟橘子颇有渊源。书里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实和橘子确实有几分相似,只是个头小了很多,但行气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陈皮加上枳实,主要是把胃气往下降。

当胃气开始下降,脾气就能上升,就像画了个圆,圆圈正常转起来,我们吃下去的水谷就能正常运化,就不会滞留在脾胃,聚湿成痰。

其次借着胃气下降的机会能快速地把脾胃里的痰带出去,枳实是通肠道的,肠道通畅,气机通畅,痰湿很容易就排出去了。这个过程就像刮了一阵风,把堆积的垃圾带走了。同时也说明中医是讲究整体的。

生姜性温,加了生姜以后,整个方子散寒的力量就更强了。

甘草调和诸药。

以上就是温胆汤,可以泡脚,能不吃药当然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