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每每吟诵此诗,总会想起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曹操,以及曹操在邺城修建的铜雀、金凤、冰井三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都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开始将邺地作为他的统治中心。曹操据邺城16年,筑三台,招贤才,秣兵马,奖农耕,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图霸业积极备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历史记载,铜雀三台建造于公元210年,而当时的曹操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本应休养生息,一生节俭、视民如伤的曹操却一反常态,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修建这么一个无比奢华的宫殿,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曹操与铜雀三台

曹操与铜雀三台

说起曹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乱臣贼子、戏剧舞台上的白脸奸相,平心而论,这些贬损之说,都是刻薄之人的穿凿附会和文艺作品的演绎刻画。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很有本事,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生性多疑,行事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封建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发展农业生产和用人“唯才是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一手扶植了邺下文人集团,开创了清新刚健的建安文学之风,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黄金时代。

铜雀三台,亦称邺城三台。当年曹操打败袁绍,定都邺城之后,邺城得到大规模营建,并以邺北城西北部的城墙为基,修筑了三座无比高大的著名建筑: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史书称“三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雀台,居中而立,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南与金凤台、北与冰井台各相隔60步,三台之间以两座浮桥式阁道连结,此即为曹植《铜雀台赋》描述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脑洞大开,借笔下诸葛孔明之口,将曹植此句改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将两座桥,变成了大乔、小乔两个女人,这彻底激怒了小乔的丈夫周瑜,遂有火烧连营、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再后来,唐朝诗人杜牧也附会此说,作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冰井台深藏曹操修建三台的秘密

冰井台深藏曹操修建三台的秘密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回兵邺城,三台始建。那么,曹操兴建三台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是为了迎蔡(蔡文姬)归汉、以续前缘,有人说是为了招贤纳才、共谋大事,有人说是为了登高感怀、诗词唱和,也有人说是为了歌舞升平、恣意享乐,当然,最为喧嚣一时的,当为小说家之言,说曹操建三台,是为了揽二乔于怀,乐朝夕与共。

这些传闻,或多或少都与铜雀三台有些许关联,但这都不是曹操的最终目的。

曹操居邺16年,其间大规模战争就有14次,讨高干、平并州、战南皮、灭袁氏,征汉中,战赤壁,破马超,收关中,三攻孙权,西伐刘备,南征关羽。无论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还是胸怀天下的个人抱负,曹操都是不会偏安一隅、沉湎享乐的。

曹操之所以兴建三台,其实就是为了在邺地构筑一个军事要塞,以此作为根据地,来一步步实现自己一统天下、治国安民的政治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一点,从三台之一的冰井台的用途上,我们就可以得到印证。

冰井台,位于三台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台上有冰室3间,每间冰室有许多个深井,井深达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

曹操在冰井藏煤之事,文献记载见于相隔80年后,西晋文学家陆云写给他的哥哥陆机的信中:“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燃烟中人不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晋陆翙《邺中记》更有详尽记述:“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书,又爇之难尽,又谓之石炭。”石墨,就是煤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元朝葛罗洛纳新《和朔访古记》、明朝《彰德府志》中,均有类似记载。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河北省考古队对邺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邺城三台”之一的冰井台发现了藏煤遗存,为“曹魏冰井台是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这一论断提供了实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为什么要在邺都贮藏大量煤炭呢?从《邺中记》“又有窖粟及盐,以备不虞”的记述分析,这些煤炭和粮食、食盐等,是曹操长期储存的战略物资,准备在紧急情况时应用,实有战备意义。由此可见,冰井台其实就是一个贮存军事战略物资的大型后勤保障基地。

曹魏藏煤是我们研究古代煤炭史的重要依据

曹魏藏煤是我们研究古代煤炭史的重要依据

曹魏冰井台,是文献记载中我国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煤炭开采利用在魏晋时期的一些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煤炭开采和利用已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几十万斤煤炭的贮存规模,以当时人均100公斤左右的日生产能力来算,要在几个月之内完成采掘、运送、收藏等任务,至少需要一支百余人的采煤队伍协同劳作。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班固《汉书·外戚传》都有汉文帝的内弟窦广国“百余人入山作炭”的记载。同时,考古发掘也证明,邺都临近安阳、磁县和峰峰矿区,这一带煤藏十分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一些煤窑“井深八丈”,可见具有一定的开采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在冰井贮藏的煤炭来自上述地区是确信无疑的。这一阶段的煤炭开发利用,与先秦时期零星的自采自用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已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汉代至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煤炭利用的第一个高峰期。

其二,煤炭由生齿炊爨一跃而成为重要的战备战略物资。中国古人对煤炭的发现是从用火开始的,加之“生齿日繁”,煤炭用量最多的还是取暖做饭,即古代官吏经常讲的“民生日用炊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汉代,由于冶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冶炼燃料用量的剧增,煤炭逐渐取代了木炭,从而走上了冶铁业的历史舞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诸侯割据,互相攻伐,为应付频繁的战乱,各国都大力发展冶铁业,制造更多的兵器,以备不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冶铁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煤炭使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用煤冶铁的规模较汉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至此,煤炭由炊爨之用一跃而成为重要的国家战备战略物资。

其三,较好地解决了煤炭长期储存带来的风化和自燃问题。煤炭储存有两个难题,一是易风化,二是会自燃。

煤炭长期堆放地面,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风化,降低煤炭质量,而且氧化作用产生的热量会在煤堆里聚积,使内部温度不断升高,一旦达到燃点,煤就会自行燃烧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时期,由于煤炭大量用于生活和生产当中,人们对煤炭的风化和自燃性能已有所认识,因此把几十万斤煤藏在冰井里,不仅温度较低,而且冰块溶水又起到冷却作用,使煤炭能够安全地储存,可见曹操对“冰得炭则解归水,炭得冰则保其炭”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从曹操把煤炭、粮草等藏于冰井可以看出,曹操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真正目的在于“深挖洞,广积粮”。在那个战乱年代,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居安思危意识和深谋远虑的眼界,在修建铜雀三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他把铜雀台作为文治声教、招贤纳士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他广积粮、修暗道、秣兵马,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军事目的。由此可见,曹操的的确确有过人之处,也难怪他成了三国时期实力最雄厚的一方霸主了。(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