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在他涉猎广泛的书单当中,不仅有内容充沛的军事政治理论书籍,更有中国的四大名著。

而在这其中,让毛主席翻阅较多的,自然是记载了许多军事及谋略故事的《三国演义》。他不仅将这本书当成三国时期的野史逸闻来读,更是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战争思路。

对于《三国演义》当中的许多人物,毛主席也不吝点评。在他眼中 ,刘备善于用人,曹操文韬武略,诸葛亮鞠躬尽瘁,关云长忠诚可靠;同时,毛主席也会将书中人物和身边人一一做比较——这其中,哪位战士曾被毛主席盛赞,称为“红军中的关云长”?

提到“张子清”这个名字,可能不少人会觉得陌生。然而,在井冈山的革命时期里,张子清乃是毛主席重要的军事助手之一,曾经和黄公略、王尔琢等人共同被称为毛主席手下的“五员虎将”,随着毛主席一起奠定了中国的基础。

然而,“五员虎将”大多都牺牲在了抗战的前线,张子清最终也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那么,这位位列“五员虎将”之中的张子清又是何许人也,又凭什么被毛主席当成了心目中的“关云长”?这一切,还要从秋收起义时开始说起。

一,解密:谁是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

在张子清年少时,由于父亲曾经参加过孙中山的同盟会,还担任过湖南的军事官职,因此,从张子清记事起,他便经常受到来自父亲反帝反封的爱国教育,一颗精忠报国的种子从小就扎进了张子清的心灵当中。

1925年,一腔热血的张子清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中央举办的政治讲习班里陆续认识了毛主席、张大雷等优秀的共产党人。

同样,由于他在学校里优秀突出的表现,张子清也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在1926年7月的北伐战争队伍中,毛主席在政治讲习班中挑选了五十个人组成北伐宣传队,张子清因为表现突出,赫然在列。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国民党在湖南长沙等地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为了帮助红色人员的转移,张子清在毛主席等人的安排下,多次前往长沙等地,出色地执行了许多秘密任务。

同年,毛主席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张子清在其中担任第三营营长,展露出了他优秀的指挥才能。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张子清第一次被毛主席比喻成了“关云长”。同样在1927年的7月,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成功地在井冈山上“安了家”,而后,在毛主席的指挥下,革命军继续持续地在湘赣边界进行游击战斗,一方面为了熟悉地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在群众中的革命影响。

然而,在10月中旬的一次游击当中,张子清所带领的三营由于被匪徒截断,导致和团部失去了联系。毛主席等人在茨坪苦等了一个多月,也没见到张子清返回,有人十分悲观地认为张子清要么叛变了、要么投诚了:“毕竟张子清的父亲也曾经在孙中山手下当过少将司令官啊。”

这话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听完以后,摇了摇头,拿《三国演义》举起了例子:

“当年手握重兵的曹操为了得到一个关云长,费了多少心机,给他加官进爵不说,还赏赐了无数珠宝美女,隔三差五地请他饮宴。然而得到了刘备消息的关云长还不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地返回了刘备身边去了吗?张子清是我党的好干部、好同志,难道会不如一个‘关云长’?他是一定会回来的。”

其实,张子清在和团部失联以后,率领队伍一边向湘南转移,一边抵抗敌人的追击,绕过桂东,且战且退,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再次抵达赣南崇义上堡地区。

正巧陈毅和朱德正在附近整编军队,张子清见到陈毅后,将毛主席秋收起义成功、并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消息通通告诉了陈朱二人,两人闻讯后十分高兴,立刻准备整顿军队,前往井冈山附近,和毛主席会师。

和陈毅分别后,张子清继续率队回返,途经茶陵城时,他忽然听到了阵阵枪声,便立刻前往查探,没想到正在茶陵城外试图攻城的是湖南军阀,而在城内守城的竟然正是自己的同袍:一营的队伍。

碰见了熟人的张子清立刻整顿部队回击,面对前后夹击,湖南军阀再次战败溃逃,而张子清也在和战友失散两个多月后,终于再次与主力会合。重逢后,一营营长握住了张子清的手,激动地说道:“我们找你们找得好苦!毛委员说你是‘关云长’,一定会回来的,没想到,你这是神兵天降!”

张云清也激动不已,他拉着一营营长坐下来,详细地讲了自己率队两个多月以来的经历,并且提到陈毅和朱德正在会师的路上。在这之后,毛主席抵达茶陵附近,张子清由于战绩斐然,再次被提升为一团团长。

二,“开骨取弹”,第二次被当做“关云长”

1928年,随着湘南起义的受挫,陈朱率部向井冈山转移,张子清跟随毛主席前往桂东一带狙击敌人,以掩护部队。果然,一直在后面狙击陈朱二人的国民党军来势凶猛,毛主席、张子清在碧江河畔指挥若定,三番两次地击退了敌人的强攻势头。

趁着敌人正在强攻湘山寺阵地的时候,张子清突然率部直扑敌人指挥所,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就在张子清向前冲锋的时候,一颗子弹打来,张子清的左脚不幸中弹,当场鲜血直流,不得不被战士背下了山坡。

战斗结束后,张子清被立即送往了后方医院。根据医生的诊断,张子清的伤处需要立即开刀取出子弹,然而当时正处于战时,国内的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医院里连把像样的手术刀和手术必需的碘酒、麻药都没有,更逞论X光机等医疗设备了。

没有设备,就没办法确定子弹的位置,就需要医生割开脚部,在踝骨上一点点寻找;可是,当时又没有麻药,这样的手术无异于酷刑。张子清看到医生左右为难的样子,心一横,抬头对医生说道:“主任,开刀吧,我忍得住!”

主刀的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和张子清再三确定后,直接拿菜刀割开了他的脚部。可是,医生很快又发现,子弹深深地嵌进了张子清的骨头里,钳子根本没有着力的地方。医生反复尝试了好几次,花了两个多小时,都没办法把子弹拔出来,反而让张子清痛得脸色青紫,昏死过去几次。

毛主席得知手术情况后,十分动容,叹息着对身边人讲道:“在三国书里,关羽曾经刮骨疗伤;如今张子清切开脚板夹子弹头,这可不正好和关云长一样吗?这样差的条件,真是苦了我们受伤的将士们了!”

为了把子弹取出,张子清又反复接受了三次手术,最终才成功地取了出来。然而,由于伤口拖得太久,失血过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物资,张子清的伤口反复感染,左边的小腿肿得和大腿一样粗,每次为伤口换药,都疼得他一身汗。

尽管如此,张子清还是十分乐观,认为自己“大不了锯掉一条腿,还是可以帮着一起干革命!”

其实,他迟迟未愈的伤口也一直牵动着毛主席的心。在战斗和工作的间隙,毛主席时常来探望张子清,并且和陈毅一起提议将张子清转移到更后方、更好的医院去治疗,只是这份好心的提议被张子清拒绝了。

他一方面认为这样的转移比较耗费人力物力,有些冒险;另一方面,张子清也认为自己“不能搞特殊”。他语气认真地说道:“那么多负了伤的前线将士,都没能有机会享受更好的治疗条件,我去了,他们怎么看待我们红军?”

毛主席被他的深明大义所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子清同志,你好好养伤,我在十一师先暂代你的师长职务,等着你这个‘关云长’回来让我卸任。”

三,献盐救人,“赤胆忠心的钢铁战士”

由于战争的缘故,当时的各项物资都十分匮乏,食盐更是十分稀缺,医院里能够消毒清创的盐水经常成为“紧俏货”。

然而,没有盐水清洗伤口,伤口的感染怎么能治好呢?和张子清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士们看着自己的战友在病榻上辗转反侧,便想尽办法找来了一小包食盐,趁人不备,偷偷塞给了张子清,嘱咐他偶尔兑水洗一洗伤口。

那时的一块银元可以买足足一担米谷,然而却买不来几两食盐,许多战士因为摄盐不足,常常皮肤浮肿,因此,张子清深知这包食盐的宝贵。他舍不得用,便放在了自己的枕头底下,疼得睡不着觉的时候,便悄悄拿出来摸一摸,依依不舍地闻一闻,再珍而重之地放回枕头下。

前线战况频频,后方的医护人员也日日忙碌不休,有一次,一场战斗结束后,前线上抬下来了好几个重伤员,可是偏巧医院里最后一点食盐也用完了,没有盐水消毒,怎么给重伤员清理伤口?

眼看着伤员气息奄奄,张子清忽然拉住身边路过的一名医护人员的衣服,将枕头下藏了许久的那包盐拿出来递了过去,催促道:“我这里有盐,你快去给同志们用,有可能的话,把大家的伤口都洗一洗。”

医护人员看了看张子清化脓严重的伤腿,一时间犹豫了。张子清猜到了对方的想法,又说道:“我这个脚肯定是不行了,还不如拿去给别人用。快去吧!”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准备离开井冈山,毛主席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医院看望张子清。他看着张子清拖延许久迟迟未好的伤腿,忧虑地道:“组织上考虑到你的伤势严重,准备让你留守井冈山,担任红五军参谋长。今后,你的任务只有两个,一个是好好养伤,另一个是指挥边界斗争。”

这一安排,其实是组织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决定的:第一,张子清身负重伤,无法反复转战多地,留在井冈山反而对身体更好一些;第二,张子清在井冈山上的威望较高,下达命令也更容易令人信服;第三,彭德怀等人在井冈山上的时间较短,而在湘赣边界斗争,面对强大敌人,需要一个对井冈山非常熟悉的人才行。

因此,张子清就这样留在了井冈山上。在红四军主力部队突击赣南地区后,张子清在担架上和彭德怀一起前往各个哨口查看部署,研究御敌方案;在后期敌人过于强大,井冈山失守后,张子清又在军民们的掩护下护送到了九陇山附近继续养伤。

可惜的是,由于伤口反复感染,张子清原本在踝骨上的枪伤逐渐蔓延到了大腿、甚至小腹上,日日的病痛折磨让他愈发消瘦,最终,这位智勇双全的红军优秀将领就这样因为条件不足而牺牲在了永新县境内。

在闻知张子清牺牲的消息后,毛主席难过地评价道:“他是一位赤胆忠心的钢铁战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为革命忠勇拼搏,可惜他却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其实,在那个烽烟遍地的年代,有许许多多像张子清这样的英雄,他们用智谋坚持革命,又用身体为我们踏平了那一条条原本充满荆棘的新中国开国之路。

“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在如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还记载着张子清“献盐救人”的连环画故事,这样震撼心灵的烈士事迹,更能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磅礴的力量。

让我们继承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遗志,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份能量,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