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的历史。”
这本书的情节看似是一条恶心的虫子,它阴狠、下作、虚伪、麻木,可当你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你会发现,它并不是虫子,那只是你的执念化出的幻觉。
它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人内心苦难的钥匙。
世间事就是这么奇妙,有阴,必有阳。毒草的旁边是解毒的药。
读金瓶梅,有三道门可悟,死亡、两性、女人。
闲话少说,第一道门开启了---
哎小潘呢?-----金莲!上场!
当潘妈妈扑在潘裁缝身上,声嘶力竭的喊完“他爹,你不!能!走!”,潘裁缝心有不甘地闭上了眼睛。
后来,潘妈妈也偷怀疑过是自己太胖,压得病危的老公一口气没上来,憋死了。
唉,哭早了。
那年潘金莲才九岁。潘家家底薄,当家男人一走,一家七口很快到了饥饿的边缘。于是,每过几天,清河南门外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蓬松着头发的潘妈妈搬着家里的物件去当铺。
几个月后,家里只剩墙和夜壶了。
潘妈妈动过卖夜壶的心思,没人要。
又过了半个月,潘妈妈再次出门了。她的头发不再蓬松,梳理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因为她今天要去卖一个大物件。
这个大物件是她的女儿,因排行老六,人都叫她潘六儿,还有个小名叫潘金莲。《金瓶梅词话》中写完景阳冈上吃人的猛虎,接着说讲一个虎中美女的事,虎中美女指的就是潘金莲,她的出生,注定带着死亡的气息。
潘妈妈亲自陪着牙婆送小潘金莲到买主家门口,高门大院,煞是气派。孩子临进门,问什么时候接她。潘妈妈说了声很快,不忍再说,目送着金莲随牙婆进了王府大门。
牙婆出来,给了潘妈妈五两银子。潘妈妈把银子用袖子遮住,手紧紧攥着,往米店买了三十斤面,背着回家,走着走着不自觉哭了起来。她还背着面袋,便走一段停下擦一擦眼泪。
买孩子的乃是清河大名鼎鼎的王招宣(招宣为古代官职名),王招宣的祖爷王景崇是唐朝的常山王,王景崇的儿子王镕更被梁太祖朱温册为赵王,孙子王昭诲在后周时期担任少府监,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真人实事。
祖上每一辈都出英杰,能文能武,王招宣自然不落后,他能吃、能睡、能养女人。
委实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
这位仁兄实在没有什么拿出手的功绩,索性把祖宗们曾做过最大的官安在自己头上。祖爷曾做过招讨使和宣抚使,他便让人都称他王招宣。
王招宣深谋远虑,好色从娃娃抓起。
潘金莲在府里没干过粗活,习练弹唱之余,还学着描眉画眼、傅粉施朱,不到十五岁,潘金莲便精于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
这且不说,她还学着府里林太太的样子,梳一个缠髻儿,弄了一件显身材的扣身衫子,有模有样的。她十四岁的时候,王招宣色眯眯的鼓励金莲:“好好长,往开了长,等明年你到了岁数,我让你见见大世面。”果不其然,第二年,潘金莲看到了王招宣盛大的葬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