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养殖品种,养得好赚大钱,养不好亏死人。鳜鱼对水质要求高,摄食量大,吃食猛,水质恶化快,氨氮、亚硝酸盐容易高,后期就容易发生出血病。

一般情况下,出血病大多发生在水温15℃~30℃的范围当中,水温越高,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越强,发病流程率越高。4月份~10月份是该种疾病流行期,6月份~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之后鳜鱼离群独自游动,体表光滑。患病鱼的鳍条等部位都会出现充血出血的现象,将病死鱼解剖之后,能够发现肝脏呈现大红色。发病一段时间之后,鱼腮逐渐发白、腐烂,常常会附着有大量的泥土或者大量的粘液,并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外表会出现出血或者腹水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血病发病原因

1、温度高,水体中各类有害病菌繁殖速度快;

2、池塘底质差,底泥多,底部溶氧低,出血病病原体数量多;

3、水质差,氨氮、亚盐长期偏高,毒素大量积累;

4、鳜鱼吃食猛,鱼肝胆、肠道容易出现问题,免疫力和抗病力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血病处理方法

1、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来杀虫、杀菌、消灭传染源。

2、恩诺沙星、三黄粉、维生素K3粉按照鱼类的体重和正常投饵量拌饵投喂5-7天,如果吃食鱼伴有肠炎,可添加硫酸新霉素。

3、流行季节,用生石灰浓度为25~30 mg/l化浆全池泼洒,每半个月1次,以调节水质。

4、增强自身体质,自身体质健康是防病的重要保障,定期拌料胆汁酸、幸福100,保肝护肠,强体质,防止病菌感染。

文章转自“加州鲈鱼前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