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关注“张溥杰”,每天为您奉上不一样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丨张溥杰
引言
1961年4月26日,正在河北保定调研的中办主任杨尚昆,忽然接到电话,要他在第二天下午必须回到北京。
杨尚昆挂断电话之后,心乱如麻,当晚在日记中写道“脑子中很乱,整夜未睡好。”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杨尚昆如此寝食难安?
第二天下午,杨尚昆准时出现在了北京,立即找到邓小平和彭真汇报情况。在后续的几天里,杨尚昆接连与一些相关同志谈话。
原来,让杨尚昆头疼的是所谓的“秘密录音”事件,也就是后来“窃听风波”。
“谁派的就开除谁的党籍”
1961年春,毛泽东乘坐专列视察。有天在和一个服务员在办公室谈完话后,服务员遇到了另外一位工作人员。
那个工作人员一脸神秘地说,我知道你和毛主席的谈话内容。
服务员惊讶对方如何知道。只见那位工作人员展示了录音的装备。
服务员将此事汇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面露不悦,当即找来了汪东兴,质问他何人安排。
也有一说是毛泽东在长沙即将会见外宾时,发现要录音,非常生气。
不管哪种情况,反正都是发现了要被录音,也都是质问了汪东兴。
汪东兴没敢向毛泽东说,这是自己打招呼安排的,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毛泽东越发心烦意乱,指示:查一查是谁派的,谁派的就开除谁的党籍。
其实这也不是毛泽东第一次对录音事件发脾气。
早在1959年11月,毛泽东已经就此事专门作过指示。当时在杭州开会,毛泽东讲话中涉及中苏关系,专门提示不要做记录。话音刚落,胡乔木接着说“还有录音呢”。
毛泽东有些不高兴,批评问谁让录的音,搞这些干什么。
身为机要室主任兼机要秘书的叶子龙赶紧让人停止了录音,从此以后,机要室就再也没有主动派人跟随毛泽东外出录音,如果确有录音需要,也都会先请示毛泽东。
所以当1961年毛泽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发现有人录音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杨尚昆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此事。并向毛泽东作书面检讨,责令机要室赶快将重要录音转换为文字记录,清点录音带销毁。
早在延安时期,为了将领导同志的讲话准确无误的传达记录,专门培养了速记人员。但是解放以后,随着事务更加繁忙,机要室的速记工作越来越跟不上需求。
但毛泽东有时候不太喜欢别人在他讲话的时候作记录。
50年代初期,有次杨尚昆向毛泽东建议,无论什么会议,应该作个记录。毛泽东同意了。不久后,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毛泽东看见杨尚昆和胡乔木在做记录,说记这些干什么,以后别记了。
结果在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没有任何速记,只能根据一些参会同志的笔记整理出来了相关内容,毛泽东看后不是很满意。
还有次中央领导要查阅毛泽东主席一些讲话的原始资料,机要室都拿不出来。
叶子龙逐渐感到工作力不从心,就向中办主任杨尚昆和周恩来总理汇报相关工作的难处。对此杨尚昆和周恩来也深有感触。
1956年下半年,机要室作为中央核心秘书部门,开始采购录音设备,培养相关人才。
本来这项工作是为了与速记相互佐证,确保领导讲话不打折不走样,作为重要历史资料保存。此举也一度得到认可。
据王光美回忆,有次毛泽东与外宾谈论“纸老虎”与帝国主义之间的问题时,因为有现场录音,会后整理的文字非常准确,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表扬。
有时候一些重要的讲话,毛泽东还会专门安排人员录音。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即为毛泽东亲自安排叶子龙录音的。
1958年7月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的时候,毛泽东在会前专门指示安排录音。但那个时候技术不成熟,录音设备过于庞大,就找了个微型录音机。
微型录音机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话筒,像手表一样戴在手腕上,然后用个钢丝连接一个录音存储设备。缺点就是每隔个把小时就要更换下录音钢丝。
当时话筒戴在了翻译手上,录音机揣在了翻译的怀里。但是机器会发烫,烫得翻译肚皮疼。即便如此,因为无法当着苏联大使的面更换钢丝,致使没能成功录音,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
录音工作不仅是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其他中央领导开会的时候,也都采用了这种办法,效果很好。
但是有领导感觉对着话筒讲话不是很不舒服,于是后来一般都用盆花挡着麦克风,这样讲话的时候,就不感到别扭了。
最初,只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上进行录音,随着毛泽东外出视察、会见的频次增加,1958年11月,针对毛泽东外出时的一些讲话,也进行录音。
这些录音经整理成文字纪要后,都会被放进机要室。没有中办主任批准,录音不会外借,更不会公布。
叶子龙在1960年的时候,专门向毛泽东请示说,录音工作是为了保存珍贵资料,毛泽东并未表示反对。
毛泽东也曾就录音问题专门做过指示,“录音要搞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叶子龙依照指示拟定了一些录音相关的规章制度,呈报毛泽东批阅,毛泽东看后也同意了。
1960年4月杨尚昆曾陪毛泽东外出视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多次接见外宾,不管是在临时下榻的地方还是在专列上。经毛泽东事先同意后都进行了录音。甚至在天津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要求杨尚昆安排人录音,作为新闻发布时的核对。
这表明,毛泽东对于正常录音工作,是没有意见的。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前,要经他本人同意。这也就难怪在1961年的时候,发现未经同意就录音,何故发那么大火了。
在此之后,录音工作就停掉了,还是培训速记员,进行会议现场的速记工作。
“这个小鬼蛮机灵”
很多人以为机要部门的工作只是收发文件等工作,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在革命年代,机要部门工作主要肩负起秘密通讯的任务。在我党历史上,周恩来不仅组建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身为机要通讯机构,而且长期领导。
为了保证核心机密不被泄露,1931年周恩来亲自编制了以他的化名伍豪命名为“豪密”密码工作手册,这也是党的第一本密码本。
1931年12月周恩来到达中央苏区,健全了机要通讯工作,使得中央工作如虎添翼。不管是侦察回去敌人情报,还是联络前后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打趣称赞机要通讯工作像是“走夜路的一盏灯笼”,“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1935年叶子龙19岁的叶子龙进入中央军委机要股担任译电员,领导是股长刘三源。
刘三源为叶子龙简要介绍了机要的相关工作,并交给了他一本“豪密”密码本。
在参加工作后不久,11月的一天,叶子龙见到了毛主席。
那时叶子龙把一份毛泽东的电报交给其参谋黄友凤。而黄友凤正好有事,就让叶子龙直接送去。叶子龙是毛泽东的湖南老乡,谈起话来,格外亲切。
毛泽东对他这个19岁的小老乡印象也非常好,对彭德怀说:“这个小鬼蛮机灵,叫他到我这里来工作吧。”
此后不久刘三源调走了,年轻的叶子龙就被任命为了机要股长。再后来黄友凤也调走了,叶子龙被调往了毛泽东身边工作。
那时是战争年代,工作分工没那么细致。叶子龙在负责毛泽东机要秘书和中央军委、中央机要工作时,也兼管着其日常生活起居。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叶子龙也有与毛泽东“冲突”的时候。
1948年3月,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来找叶子龙要一份电报。叶子龙有些纳闷,这份电报毛主席已经看过了。胡乔木说他也觉得看过。为此事,他还挨了毛泽东的一顿骂。
叶子龙赶紧从文件堆里找了出来,上面有许多勾。当时中央领导看过文件后,都会在首页上打个勾。
此时毛泽东的电话也打了过来,叶子龙就对毛泽东说: “主席,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
毛泽东有些不悦,表示自己根本没有看过。
但因为只有打勾,也看不出来到底是谁看了。这件事后,叶子龙和胡乔木两人就商量出了“圈阅”制度。
也就是在电报和文件上,把需要批阅的领导名字写上,谁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
两人把想法报告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欣然同意。
毛泽东的往来文电,叶子龙大部分都知道,因为要经过他的手。当然有一些,他也不知道。
为了区分急缓和密级,在电报和文件上,毛泽东都会单独区分出来。
如果遇到急件的话,毛泽东就文件的右上角写上“A”,“A”越多表示越急,最多时写4个“A”。
除了带“A”的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将文件对折,然后用钉书针在中间钉一下。
看到这种文件,叶子龙就知道这是绝密的,自己不能看。在跟随毛泽东的27年里,这种情况大概有10次。
毛泽东素来重视机要工作,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解放以后,给予了许多指示。
1962年夏天,毛泽东找来叶子龙长谈,提出让他离开自己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跟了我二十多年很不容易。你还有前途,到任何地方都要努力工作。”
最后毛泽东亲自将其送出门外,并提出合个影,自此叶子龙告别了中南海,离开了毛泽东。
热门跟贴